第35頁(第1/2 頁)
孝宗即位以後,&ldo;躬攬權綱,不以責任臣下&rdo;,大至軍政國事,小至州縣獄案,他都要親自過問。無論是在積極進取的隆興、乾道時期,還是在消沉保守的淳熙時期,孝宗一直保持著這種事必躬親的作風。這固然是為了把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但作為一個皇帝,自始至終能夠孜孜不倦地處理政事,還是十分難得的。
孝宗即位之初,就開始著手革除南宋初期以來政治上的種種弊端。他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加大對貪官汙吏的懲治力度,嚴格官吏的考核,甚至親自任免地方中下級官吏。南宋建立以後,財政一直拮据,孝宗儘量減少不必要的開支,還常召負責財政的官吏進宮,詳細詢問各項支出和收入,認真核查具體帳目,稍有出入,就一定要刨根問底。為了改變民貧國弱的局面,孝宗非常重視農業生產,不僅每年都親自過問各地的收成情況,而且還十分關注新的農作物品種。一次,范成大進呈一種叫&ldo;劫麥&rdo;的新品種,孝宗特命人先在御苑試種,發現其穗實飽滿,才在江淮各地大面積推廣。
孝宗的勤政確實達到了集中皇權的目的,許多原本該由臣下處理的政務,現在都要他親自裁定,臣子們只好俯首聽命,少有自己的主見。然而,這種勤政對南宋政治卻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孝宗理政之細,已經到了煩瑣的程度,他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細枝末節上,反而忽視了治國的大政方針。一些大臣曾勸過孝宗要先抓住國家大政,雖然孝宗也認為他們言之有理,但一遇到具體問題,又依然故我。在重大決策上,孝宗常常事先不經深思熟慮,就貿然施行,稍有挫折,又馬上收回成命,他在位期間,朝令夕改、猶豫反覆的情況多次出現,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在張浚北伐、隆興和議中的表現,恢復中原的計劃最終落空與孝宗的這種為政作風也不無關聯,有人評價他&ldo;志大才疏&rdo;,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正因為孝宗的集權,使以宰相為首的朝廷難有作為。孝宗在位28年,先後出任宰相的有17人,參知政事更是有34人之多,如此頻繁地更換宰臣,這在宋朝歷史上是很少見的。每位宰臣在任時間幾乎都不長,可見孝宗的目的是為了防止權臣的出現。他為樹立起君主的絕對權威,有時甚至聽信片面之辭,不經過調查核實,就將宰臣免職。乾道二年,有人檢舉參知政事葉顒(yóng)受賄,而檢舉之人與葉顒素來就有矛盾,孝宗在真相尚未明瞭之前,就將葉顒免職,後來經有關官員查證,並沒有發現葉顒受賄的確鑿證據,孝宗才意識到錯怪了葉顒,重新召其入朝。淳熙二年,朝廷選派使臣赴金求河南陵寢地,宰相葉衡推薦湯邦彥,湯邦彥膽小如鼠,他懷疑這是宰相要自己去送命,因此懷恨在心,向孝宗上書告密,說葉衡曾有詆毀孝宗的言論,孝宗大怒,當日就罷去了葉衡的相位,並將其貶往郴州。宰相是百官之首,孝宗卻輕易罷免,反映出他對宰臣們缺乏真正的信任。
在宰臣的具體人選上,孝宗恢復了宋代立國以來&ldo;異論相攪&rdo;的祖宗家法,提倡宰臣之間存在不同的政見,以此來讓他們互相牽制。宰臣們不能團結合作,雖有利於皇帝控制朝政,但這種局面卻給孝宗的中興大業帶來了極其嚴重的負面效應。隆興元年十二月,孝宗以湯思退為左丞相,張浚為右丞相,讓主和派重新執掌了大權,他們趁機大肆破壞張浚辛苦經營的江淮防線,最後迫使孝宗屈辱求和。乾道年間,孝宗再謀北伐。他先是任命葉顒為左丞相,魏杞為右丞相,前者素來主張恢復,後者卻始終反戰主和,一年之後,孝宗就覺得他們意見分歧,很難成事,罷去了他們的相位。但是,孝宗並沒有改變用人方法,乾道八年,在他任用虞允文為左丞相的同時,又將反對用兵的梁克家升為右丞相,結果使虞允文心存顧慮,遲遲不肯從四川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