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神藥(第2/4 頁)
藥鋪買藥回來自己熬,想改善伙食了,也會買回食材自己做,店主人習以為常。
“好勒。”
謝過之後齊小黎進了廚房,開始做零食——糖葫蘆。
逛了半天街,她發現一件重要的事情,這裡竟然沒有糖葫蘆。
多麼簡單易做又親民實惠的小吃啊,若是有人做了,用不了多久就會擴散至全城。現在沒有,可能是還沒人發現這種做法。否則以開封汴梁的咖位,哪裡沒有都可能,這兒不可能沒有。
之前在南方,她一來是覺得畢竟身處偏遠地區,糖葫蘆需要用糖熬製;二來南方天氣炎熱儲存不易,所以糖葫蘆傳播並不那麼廣泛。沒想到連東京都沒有糖葫蘆,也就是說確實是這個時代沒有的。
於是買回了材料,想要大展身手。
先將名叫“山裡紅”的山楂洗淨去籽,本地有產超便宜,幾文錢一大捧,還附送一個草編小筐。也是因為吃的太飽,看見山楂想買來消食。
另外買回來的葡萄乾、果乾之類的也洗淨晾乾,放一旁備用。如果二者都晾乾了沒有水分,就用葡萄乾去塞山楂的窟窿眼兒。
竹竿是常用的建築材料,熟手篾匠也把竹子做成各種器具,或是片成厚度、長短、寬窄相同的竹條用來編織。因為常常供應給他人,所以這東西是現成的。要求定製成竹籤子也簡單,稍等了一會兒就得到一把數十根。
用竹籤把材料都穿好了,下面最關鍵的一步就是熬糖。
買回來的糖塊敲碎了,放水裡熬,鍋邊放一個盛水的碗。
中小火看到糖變色,水分不斷蒸發,就用一根筷子挑起一絲糖放進碗裡降溫,再拿出時就知道這糖是黏是脆。
火候到了,將灶裡的火調至最低,就可以將之前穿好的山裡紅、果乾等等放進去蘸糖。完了趕緊竹籤子尾端扎進用幹稻草紮紮實實捆好的草胎,放在其他地方都容易粘連,草胎事先固定好不要讓晃動。
不然,電視裡古代賣糖葫蘆的人,為什麼要扛著那麼一根草棒?
在齊小黎做這一切的時候,店主人家的小孩就蹲在門檻上看。他約10歲上下已經是半個大人,可以做不少活了。也就是現在不忙,才有閒工夫蹲在這裡。
“齊娘子,你這是在做什麼呀?”他問。
“來,小五。”齊小黎喚他,挑了幾串糖葫蘆各取下一顆,放碗裡遞給他:“嚐嚐味道怎麼樣,吃完跟我說說。”
她自己也拿了一串,但怎麼吃怎麼覺得好,大概是濾鏡太重,缺乏分辨能力。
但這個叫小五的孩子不一樣,他們全家就他嘴最刁。齊小黎在這住了一天,就聽店主妻子罵過他三回,說是嘴刁的應該投胎到官宦娘子肚子裡去,瞎了眼跑到這家來。因為他連今天的湯比昨天少放一勺鹽都能吃出來。但父母對他不僅罵,也誇,說是到年紀託人送到酒樓後廚去給大廚當學徒。
“這顆有點酸。”小五捧著碗嚼嚼嚼。
哦,那是糖糊掛的少了。要不就是那顆山楂天賦異稟,格外地酸。
“有點苦。”繼續嚼嚼嚼。
山裡紅都是挑過洗過的,絕不可能存在壞果,只能是後面糖熬的時間太長,苦了。
“這個剛剛好。”小五眼前一亮。
齊小黎一看,從顏色判斷果然是中間那一批,前面的稀,後面的苦,只有中間味道正好。
從草胎上取一串糖葫蘆給自己留下,其他的連草胎都給小五讓他抱著:“分給你的兄弟姐妹,去吧。”
和這時代所有家庭一樣,小五的家裡也有一連串的兄弟姐妹。不同的是他的父母有腳店經營,人也勤奮,所以大部分孩子都能養活了。
見小五抱著草胎遲遲不挪動腳步,欲言又止的樣子,齊小黎遂問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