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一腳(第1/1 頁)
亦浪看到《足球報》的一條“剛過半場蒙一腳”影片,講的是42米驚天吊射的成功故事。
亦浪心想,這個偶然事件成功的機率其實很低,一來是盯防的比較忪懈,可以讓球員輕鬆起腳;二來是守門員的專注度沒有那麼高,最主要考驗的是球員平日裡的基本功和運氣。
人生很多時候其實都是蒙一腳的決策。
二三十歲,還有很多機會作出“蒙一腳”的決策,比如投資理財,風險偏好可以設定高些,因為你成功可以得到高回報,反之損失也沒什麼大不了,你能輸得起。
對於離職,賀秋和小胖也都是這樣決策的。
反正不會比現在的處境更差了吧!
加班不計流量,領導隨意謾罵,小鞋任你穿……
如果客觀點看,事物有兩面性,能夠忽略了消極因素,把這些看作是成功的必不可少的磨鍊過程,心態調整好,積極應對,效果則會很不一樣。
職場需要鈍感,對玻璃心的容錯率極低,正所謂適者生存,職場人要如流水般爭滔滔不絕。
亦浪能清楚看到一切,但是他卻是行動的矮子。之前屢屢放棄,屢屢試錯,只能讓自己的人生之路越走越窄了。
當初亦浪和梁夏的出走教師隊伍,也是一個“剛過半場蒙一腳”的做法,為未知的未來豪賭了一番。
兩個人的選擇,如果從成功學上來判定的話,就是loser,特別是亦浪,在社會生活中付出的機會成本很多,但是機會收益相對較低。
但是從另一角度來說,他們都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儘管試錯成本巨大,也回不了頭,但是生命卻是更加多姿多彩。
穩穩的幸福,根本就不是生活的全部,也不是生命的意義所在。
如果遵從生活的規律,就是懂得厚積薄發,懂得積累沉澱,這樣循規蹈矩地活著,可能生活給予的獎賞更多,因為遵守了“荷花定律”。
比如,亦浪的一個當醫生的表弟,就是佐證“荷花定律”的很好例子。
亦浪這個表弟,當年學習很勤奮,專業知識也學得很紮實的,大學本科畢業後也成功留校,一邊當醫生一邊當教師。
他畢業那年學校招聘只招了4人,他是躋身其中的一個幸運兒,因為他憑藉出色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成功幹掉了海量的競爭對手,包括那些擁有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學位的豪橫對手。
專業能力完全碾壓對手的他,絕對可以像馮導在《功夫》中那樣,霸氣側漏的奉獻一句臺詞“還有誰?”
亦浪表弟,因為勤勤懇懇工作,工作升遷也很快,十幾年就順利當上了副主任醫師。
在工作之餘,他也不忘投資理財,而他的重金都是押注在房產上了。
工作十幾年,他先後買了三套房子,因為收入不錯,除了第一次買房囊中相當羞澀迫不得已掏空了父親的存款,其後來操作也是相對絲滑。
第一套是學校的教師宿舍,而第二三套都是商品房,購買的面積也是按時間順序一直遞增,第三套應該是他最理想的生活空間。
但是,他工作比較忙,奔波於醫院和學校之間,教師宿舍也因此成了他的生活大本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