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貨可居(第1/2 頁)
奇貨可居,許多人可能會想到科技界的蘋果,曾經“飢餓營銷”的實踐者。
但亦浪想提及的卻是當紅炸子雞的網紅。
國內的網紅土壤,從部落格微博時代認證的大V,到今日更為草根階層中湧現出來的帶貨達人,解構的前提是商業文化支撐了網紅的存在和發展。
特別是直播帶來的銷售量紅利,它解決了廣告營銷公關人的千古難題,即任何一項傳播活動轉化成銷售結果的投入產出比的量化問題。
為什麼網紅變得奇貨可居呢?有紅利。所謂紅利,是指出現了短暫的供需失衡。有人隨便賣點東西就能賺不少錢的情況,導致更多人進入,直至紅利消失。
亦浪有個朋友原本是做手機配件的,電商未蓬勃發展之前,生意很好,還要專門請員工幫忙。
但是當電商讓價格變得越來越透明的時候,他的客戶逐漸轉投電商懷抱,而他的利潤逐漸被稀釋直至若有若無的地步。
因此,他被迫轉型。炒掉原來的員工,讓她老婆繼續經營原有業務,而他則一頭扎進了網約車的隊伍裡。
中間他也換過幾個平臺,最終還是在某個平臺固定了下來,準備打持久戰了。
迫於生計的他,開始起早貪黑,早上七點出門,中午回家吃午飯休息一下,然後繼續幹,晚上十點左右才收工。
有一次,他跟亦浪聊天的時候說:
“你知道嗎?我把平臺能拿的補貼都拿到手了,我拿的是平臺所定的第一梯隊的薪酬,但是,這都是個流動的數字。為了供房,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工作,可錢和時間一樣,都不知道去哪兒了……”
這可能是許多生活在底層的人民努力奮鬥的標本了。據亦浪瞭解,為了供房和供小孩子讀書,他每天過於勞累導致頸椎有些問題,當他不適的時候,就要拿起早就裝好中藥的熱水袋燙一下,好緩解一下頸椎問題。
更嚴重的是,他身體出了一些狀況,經過醫院的幾次檢查後確診了,要治療又是一筆費用,但他又不敢放停手腳,只能邊工作邊試著吃藥治療。
這使亦浪想起了新中國第一位女指揮家鄭小瑛。
當她去醫院檢查了身體,大夫說多半是直腸癌,下個禮拜來住院檢查。鄭小瑛說,那個時候不會想到自己生了病,快死了,不會的,我不是這個性格的人。她對於病魔的態度是,思想上沒有太大負擔,好像真的是來了感冒一樣。
等事情都辦好了,她去醫院“報到”,住院4個月,化療,放療,頭髮掉光了,痛苦時,她會想起貝多芬,他的《命運交響曲》。
因為她擁有良好的心態和積極的人生觀,還有積極參與治療,幾次病魔洶湧而來,最終都被她嚇跑了。
可見樂觀的心態和積極的心理暗示,對於戰勝病魔是何等重要了。
今晚跟同事聊天吃飯的時候,亦浪又聽到了一個奇貨可居的反面例子。
她的同學,中專畢業後就到一家快印店做文員,因為讀書時不用功,word、ppt這些不會用,出到社會pS和Ai這些更加不願學,躺平在文員職位的舒適區裡不願學習來提升自己,大部分時間都用來追星和刷dY了,不願提升自己的她,成了老闆殺雞儆猴的最佳物件了,就像舊社會財主對長工一樣,隨意辱罵。
中途,有兩次她實在受不了氣憤而辭工了,像李白那樣“仰天大笑出門去”,信誓旦旦地說:好馬不吃回頭草。
可她重新找工作找了大半個月沒找到,然後心裡也多個安慰自己的理由:不是我不努力,我努力過了,但是現實不允許,人艱不拆啊!
也是,現在哪個老闆不精明呢,誰願意高薪聘請像她這種可替代性很強的人呢,結果聽到快印店老闆召喚又回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