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第1/2 頁)
在爭論中,印度對待一八九九年馬繼業-竇訥樂線的態度是很奇怪的。前面講過,這條線是英國向中國提議過的唯一邊界線;根據這條線,中國在五十年代修築公路所透過的地段,是在中國一面。但是印度堅持對一八九九年線的含義作反面的解釋。
[
註:關於印度方面關於一八九九年方案的錯誤說法,可參閱:《官員報告》,第55頁;一九五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照會(白皮書ii,第25頁);一九六o年二月十二日照會(白皮書ii,第87頁);一九五九年十一月四日照會(白皮書ii,第22頁);還有尼赫魯的這封信(白皮書ii,第36頁)。
]
例如,一九五九年九月尼赫魯在致周恩來的信中聲稱,一八九九年線&ldo;無可置疑地表明,阿克賽欽全部地區是處在印度境內&rdo;。‐‐而事實真相恰恰相反。看來造成這個錯誤的原因,只能是由於查抄檔案裡的英國照會原文時的筆誤所造成的。
[
註:一八九九年方案所主張的邊界線,是&ldo;沿著拉宗山脈而行,直到它同從崑崙山向南延伸的一條支脈相匯合&rdo;。(見歷史引言注)可是按照印度的說法,這個方案卻變成主張&ldo;沿崑崙山脈&rdo;畫一條線了。
] 這可能只不過是個細小的失誤,但後果卻很深遠。
尼赫魯在給周恩來的覆信中,在詳細反駁了中國的基本立場‐‐即中印邊界從來沒有劃定過‐‐並且拒絕透過談判來完成這項任務之後,轉而談到中國提出的在邊界問題解決以前現狀應予維持的建議。他說,&ldo;我們也同意&rdo;,但接著又把問題搞混:&ldo;同時雙方都應該尊重傳統邊界,任何一方都不得試圖以任何方式改變現狀。此外,如果任何一方已經越過傳統邊界侵入另一方的領土時,應當立刻退回到邊界的自己一側&rdo;。這樣,(當尼赫魯的信件根據上下文應該使用&ldo;但是&rdo;字樣時,他卻用了&ldo;此外&rdo;)尼赫魯再一次提出了印度關於恢復原狀的要求,這實際上是變相地要求中國單方面撤退。他宣告說,&ldo;不存在……撤退任何印度人員的問題&rdo;。尼赫魯接著還明確提出印度方面的一個新條件:&ldo;除非中國軍隊先從他們目前在傳統邊界的印度這邊據有的哨所撤出,並且立刻停止進一步的威脅和恐嚇,談判是不會有成效的&rdo;。當時梅農在聯合國也提出同樣的論點,他堅持要求&ldo;在舉行任何談判以前,中國軍隊必須從現在被中國所控制的地方撤退&rdo;。這個主張又變成印度立場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
除非中國改變態度並屈從於印度的要求,尼赫魯的這種作法就給達成協議的可能增添了新的障礙。但在當時,尼赫魯事實上還是遵循著一條比印度外交檔案的語調所表達的態度要慎重得多的方針。印度警告北京,說印度邊境部隊已奉命使用武力擊退&ldo;越境者&rdo;,乃是虛聲恫嚇。一九五九年九月十三日,尼赫魯口述了以下的指示:
甲、除非衝突確實強加到我們頭上,我們必須避免實際衝突。就是說,我們必須避免軍事衝突,不只是大規模的,甚至是小規模的。我軍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開槍,除非確實遭到射擊。
乙、萬一任何中國武裝部隊進入我方,應當叫他們回去。只有在他們開槍時,我方才可還擊。
丙、[此段對楚舒勒地區作了詳細指示]。
丁、在阿克賽欽地區應當大體維持現狀,因為我方在那裡未設哨所,而且實際上很難到達這個地區。任何涉及該區的問題,只有在時機成熟時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