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第2/2 頁)
了各處山口,而且控制了各山口以外的許多牧場;而印度人現在所進入的正是這些地帶,其目的在於把山口本身作為邊界線的地形特徵。中印雙方一到冬天就都撤了回去,所以這就變成雙方每年一度都搶先趕到高原牧場的競賽。在五十年代中期,中印雙方就中段邊界問題不斷交換外交信件,並於一九五八年在新德里就此問題進行過會談,但無結果。它只是一樁邊界大爭端的前奏和小型彩排,因此沒有必要作過細的追述。然而,有一點值得注意:印度政府指責中國侵略,是因為中國小股部隊越出了山口,而事實上中印雙方邊防部隊發生接觸乃是由於印度軍隊向前挺進的結果‐‐幾年後尼赫魯本人在議會裡確認了這一點。印度政府在外交辯論中堅持說,中國在一九五四年關於西藏的通商協定中曾承認邊界經過上述各山口,但如上所述,中國卻曾明確表示,他們認為這些山口全部是在中國領土以內。最後,印度還有一項顛倒事實的指責,說在&ldo;潘查希拉&rdo;協定的墨漬未乾之前就開始&ldo;試探前進&rdo;的是中國方面,這是印度指控中國不守信義的罪名之一‐‐幾乎全世界都信以為真。印度指控的另一罪名是說,中國明知阿克賽欽是印度的領土,卻偷偷摸摸背信棄義地修築了一條透過阿克賽欽的公路,而這就觸及了中印邊界爭端的核心。
任何人到了阿克賽欽,都會感到那是個荒無人煙、艱險難行的地帶。但是喀喇崑崙山在中國一方的面貌,同山這邊印度一方的面貌大不相同。首先,阿克賽欽對中國比對印度容易通行得多,有一條古時的商路,從和田溯喀拉喀什河而上,到達阿克賽欽,又穿越高原通往西藏。因此,阿克賽欽是一條天然通道上的必經之路,儘管這段路程是艱險的。從印度那邊前往阿克賽欽,要穿越喀喇崑崙山或者拉達克山脈,就困難得多;更重要的是從那裡往別處去,什麼地方都走不通。英國在十九世紀企圖開闢沿羌臣摩河谷而上,穿過阿克賽欽到達喀拉喀什河的商路,但是沒有成功,因為這樣的商路,比穿越一萬八千英尺的喀喇崑崙山口的傳統道路更加難走。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