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第1/2 頁)
《希特勒檔案》2(4)
次日,11月9日,12年前誕生於慕尼黑啤酒館裡的國家社會黨神話達到了巔峰。在沉悶的鼓聲和禮炮聲中,&ldo;啤酒館政變&rdo;的老成員們高舉旗幟大步穿過慕尼黑的街道。走在隊伍最前面的是弗蘭肯省黨部頭目尤利烏斯&iddot;施特萊徹,他曾多次因強姦罪被判刑。走在第一排的是身穿褐色襯衫的希特勒、戈林、羅森堡和希姆萊,他們全都佩戴著&ldo;血勳章&rdo;。只缺&ldo;老戰士&rdo;羅姆。他在政變分子中的位置現由國防部長馮&iddot;布洛姆貝格接替。這一年,參與暴亂的15名斃命者的棺材被裝在活動炮架上從公墓遷進了按希特勒的指示在國王廣場上修建的&ldo;紀念堂&rdo;裡。
赤褐色的三角旗裝飾著慕尼黑城,它象徵著流淌的鮮血,上有三個金色的盧尼文字母,是紀念古日耳曼神沃坦的。從許多盛有油、放在吊架上的燭臺裡升起的火焰象徵著日耳曼教士的祭火,根據北歐傳說,英雄們從這祭火裡升向瓦爾哈拉‐‐古日瓦曼人的樂土。
國家社會黨就這樣讓一個消逝於數千年前的崇拜神話重新復活了‐‐而且是在極其虔誠地篤信天主教的慕尼黑。
《希特勒檔案》3(1)
1936年2月底,希特勒在總理府裡多次同赫斯,戈培爾,戈林,國防部長布洛姆貝格和外交部長諾伊拉特開會討論,1938年裡賓特洛甫接替了諾伊拉特。討論內容為恢復萊茵蘭的軍事化。
國防部長布洛姆貝格指出,這是一樁冒險的行動。在這個時候,如果西方列強做出採取軍事行動的反應,德國沒有足夠的軍隊。
布洛姆貝格送呈的德國總參謀部的備忘錄包括下列思考:在法國人眼裡,洛迦諾公約裡規定的萊茵蘭條款是保證法國安全的一個必要前提。另外,自黎塞留以來,一個中立的萊茵河左岸地帶就是法國政治的一個重要因素,目的是保證其在中歐的統治地位。
因此,萊茵蘭的恢復軍事化將重重地打擊法國政治的兩個重點:追求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得到增強的安全和在中歐的軍事統治地位。
德國總參謀部認為,德國和西方列強、洛迦諾公約的夥伴們的力量對比絕對不利於德國。它認為,僅法國軍隊就明顯超過了德國當時擁有的武裝力量。
相反,外交部長諾伊拉特強調,外交政策的形勢有利於在萊茵蘭恢復軍事化,他對希特勒說:&ldo;機不可失,時不再來!&rdo;
希特勒十分氣惱布洛姆貝格和總參謀部的表現,嚷道:&ldo;這種狀態太不正常了!……國家社會主義國家的軍隊必須是好戰的一方!&rdo;
希特勒決定在萊茵蘭實行軍事化,他依據的是下列前提條件:
‐‐如果不能肯定會得到英國的支援,法國不會採取關鍵性措施;
‐‐英國不會同德國發生武裝衝突,因為萊茵蘭問題涉及到的主要是法國的利益;
‐‐英國甚至會支援和平處理萊茵蘭問題,因為同德國的糾紛必然會迫使法國回想起法國的人民陣線政府1935年簽署的法蘇軍事互助協定,而這將為蘇聯開啟影響歐洲政治的大門,這是同英國內閣的政策背道而馳的。
戈培爾狂熱地叫道:&ldo;我的元首,我們是一個年輕的民族,法國人老朽了,英國人老了。年輕的法則支援我們,那是惟一有效的強者法則!&rdo;
萊茵蘭的恢復軍事化開始於1936年3月7日,一個星期天的凌晨。總參謀部將外國武官們對這一發展的反應匯總交給希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