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第1/2 頁)
&ldo;什麼樣的瓦爺?&rdo;房樹民驚奇地瞪大了眼睛。
&ldo;像真人差不多,還有好多青銅箭頭、秦磚。&rdo;楊培彥含著菸袋,像敘
述一段久遠的故事,詳細地介紹了打井過程中發生的一切。
房樹民來到了井邊。
他先在四周轉了一圈,撿些陶片在手裡端詳敲打一陣後,下到井底。
井壁粗糙不平,一塊塊陶片、碎磚嵌在泥土裡,只露出很小的部位。他
用手摳出半塊磚,來到組長楊全義的跟前:&ldo;這井不能再挖下去了。&rdo;
&ldo;為啥?&rdo;楊全義吃了一驚。
&ldo;你看,這磚不是和秦始皇陵園內出土的秦磚一樣嗎?&rdo;
&ldo;差不多。可要這些東西也沒啥大用處。&rdo;楊全義仍然不解其意。
房樹民爬出井口,找到生產隊長楊培彥:&ldo;我看這像古代的一處遺址。
先讓社員們停工一天,我打電話讓縣上來人看看再說。&rdo;
當天下午,臨潼縣文化館館長王進成帶領文物幹部趙康民、丁耀祖,騎
車來到西楊村。生產隊長楊培彥介紹了一番情況後,領他們到菜地、灘頭查
看了幾個較完整的陶俑。幾個人震驚了,他們在臨潼這塊文物寶地,接觸了
許多形形色色的古文物,從未發現過如此高大的陶俑,驚詫之餘,又一時難
以斷定屬於哪個朝代的文物。假如是在秦始皇陵的封土邊出土,則無疑是屬
於秦俑。可是這裡離那個高大的土冢,尚有三里多地,秦俑跑到這裡幹什麼?
他們沒有為此多傷腦筋,目前最急需的是把這些文物收攏起來,以後再
慢慢研究。
&ldo;這可能是極有價值的國寶,井不要再打了。趕緊把這些東西收攏起來,
送往縣文化館收藏好? 。&rdo;館長王進成對楊培彥叮囑了一番,即刻返回臨
潼。
第二天,縣文化館趙康民又騎車來到西楊村,和社員一起四處收攏撿拾
陶俑、陶片,同時又趕去三里村廢品收購站,將青銅箭頭買回,裝滿六架子
車派人送往縣城後,他再來到打井工地。從農民家中找來鐵篩,將可能帶有
陶片的泥土全部過篩,以尋找細小的陶俑碎件。許多俑耳、俑鼻、俑指被篩
了出來。趙康民又指導社員在井下進行了一段時間的發掘。
目的基本達到,趙康民以驚喜和激動的心情,伴隨最後一筐陶片進入臨
潼城。
如果說水保員房樹民的一個電話,使這支地下大軍看到了一絲面世的亮
光,那麼,這點亮光也仍然只是暗夜裡的螢火,一閃即逝了。
臨潼縣文化館沒有將這個重大的考古發現繼續上報,只是讓文管幹部趙
康民在館內的一角悄悄地對陶俑進行修復。這種令人費解的心態和處置方
法,使這支地下大軍再一次陷入絕望。
當然,文化館領導及趙康民也有自己的苦衷。那還是在1964 年,正是全
國上下大搞&ldo;四清&rdo;運動時候,年輕氣盛的趙康民曾因為把渭河北岸出土的
南北朝時代的幾個石雕像用車拉到縣文化館收藏,結果被當作搞&ldo;封資修&rdo;
的典型,在全縣通報。
歷史上常有許多東西應該屬於未來。眼下,&ldo;批林批孔&rdo;正熱火朝天,
鑑於歷史的教訓,在報與不報的兩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