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第1/2 頁)
出秦軍氣壯山河的英雄群像而言,可說是中國歷史上用雕塑形式紀念戰績的
最早的也是最成功的嘗試,其藝術上的地位和意義,不但在中國,而且在世
界藝術發展史上都佔有光輝的一頁。
當然,作為大型群體塑繪藝術的秦俑,也無可諱言地存在著不少缺憾。
除了整體風格基調的沉鬱、壓抑和悲涼外,在造型上也是優劣參差的。有的
陶俑結構鬆懈,不合人體比例關係。如臂短及腰長,有短頸壓肩者,有窄胸
猿臂者,也有手大特甚者。而有的則動作異常,不明其用意。如有左手環握
而拳眼外翻或者向上者,有半握拳而四指如矩者,也有曲肘環握如按者。這
些均不是握其兵器的正常姿勢。尤為突出的是,有些俑的形象欠佳並不乏概
念化。如相貌雷同有如父子或孿生兄弟,有許多不同的個體都可找到不止兩
件重複的形象。有些武士俑的形象相當醜陋,幾乎到了猥瑣的地步。如一個
車御俑的身軀如柴,四肢僵直,嘴歪眼斜,同其重要的身份極不相稱。還有
數量不少陶俑的雙眼與耳輪的連線並不在一個平面上,這個缺憾當然不是窯
燒或修復所造成的變形所致。還有的表情遊移,同肅穆的軍陣主題極不協調。
有些陶俑毫無表情,呆板木然,有些又表現出神不守舍、猶疑不定的情形,
這種複雜多樣的面部表情,反映在這樣一個肅穆整齊的軍陣中是極不應該
的,也是與秦軍勇猛威武的整體精神相悖的。也有研究者認為,正是這些表
情不同,如&ldo;輕愁&rdo;、&ldo;隱憂&rdo;、&ldo;譏消&rdo;、&ldo;憨笑&rdo;的具體體現,才反映
了秦軍的現實狀況,從而更具寫實主義的藝術特點,反映出的軍陣更真實,
也才更像現實中的軍陣和軍人。
不管怎樣解釋,從一個大型的群雕藝術作品考慮,出現了這些與主題思
想不協調的形態和表情,就勢必損害以致破壞了整體的呼應關係。
造成這種缺憾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點卻不容忽視,那就是秦王朝的
歷史背景和藝術家們當時所處的環境。只有在這個歷史的大背景下去審視秦
俑藝術,對缺憾的原因才能更見分明。
的確,藝術產生於勞動實踐。原始人類的藝術興起,主要集中到對物質
產品進行美的加工上面,如陶器的形態和上面的圖案等。在對美的加工過程
中,又滲透著對圖騰的崇拜和鬼神的敬仰。進入階級社會後,從事藝術勞動
的下層人民,除美化生活之外,更多的是適應統治者&ldo;制器&rdo;的需要而作裝
飾。秦俑藝術從工藝美術的範疇中脫穎而出,自然是由無數不知名的藝術勞
動者適應了時代需要而作的一種新探索。需要指出的是,這時的文人藝術並
未形成,在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民間藝術的基礎之上。這種獨立的藝術形式,
經過秦漢幾百年的發展之後,至三國以後才出現了以文人為主體的專業藝術
家。由此可以看出,整個秦代尚處在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和藝術隊伍的形成階
段,同時也是專業藝術家產生的前夜。也正因如此,殷周以來鄙視藝術勞動
的史、古史及士大夫們不可能去總結勞動人民的經驗,也不會上升到理論高
度來指導藝術。固然先秦的美學思想或多或少地影響藝術創作,但美學並不
等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