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第1/2 頁)
大的地下軍陣,才從不同的側面折射出大秦帝國的風采和&ldo;驪山徒&rdo;們的燦
爛思想光輝。
秦兵馬俑是悼念為秦始皇掃平六合血染華夏的秦軍忠烈國殤秦兵馬俑是
哀婉地再現為秦始皇修陵的70 萬刑徒的紀念碑群‐‐
秦兵馬俑是中國古代帝王陵墓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驚人的寫實雕塑
藝術奇峰‐‐
秦兵馬俑是中國歷史處於奴隸制崩潰,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登上政治舞
臺劃時代的標誌‐‐
從出土的實物和俑坑的形制完全可以斷定,這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土木結
構建築。俑坑四周分別布有五個斜坡門道,門道土質堅硬,上有清晰的車輪
痕跡。由此推斷這是當初放置兵馬俑時所出入的通道。兵馬俑放置完畢後,
門道則用立木封堵,然後再以夯土填平,俑坑便成為一個規則的長方形,在
東西走向的十一個過洞和墁鋪的青磚坑底上,有極為清晰、整齊的方形或圓
形棚木凹槽和木炭遺蹟。這表明整個俑坑為土木結合而成,俑坑頂部的上層
重量主要靠下面的立柱支撐。各個隔梁及四方邊牆主要起著隔斷牆的作用
外,亦有承重牆壓力的用途。據一位志願軍老戰士回憶,韓戰中,中國
志願軍在陣地上所修的土木工事,和秦俑一號坑的結構形制有同工異曲之妙
合。
儘管兵馬俑歷2000 多年蒼桑歲月和黃土的掩埋,變得殘缺不全。但龐大
的整體陣容,仍不失浩浩蕩蕩的威勢和秦川壯士叱吒風雲、馳騁疆場的雄姿
豪情。
坑中的武士俑,身穿交領右襖短褐,勒帶、束髮,凸起的髮髻偏於頭的
右上方。腿扎行滕,足登方口齊頭履。有的手持弩機、弓箭,背負箭■,■
內裝滿銅矢。有的手持長矛、威嚴而立,有的腰佩彎刀,目視前方,時刻準
備接敵陷陣。
在武士俑中,鮮亮地密佈著一隊隊鎧甲銳士。明顯高大的身軀外披鎧甲,
足登短靴。一行行步兵,腿扎行滕,頭戴圓形軟帽。戰車上的甲士腿綁脛襠,
頭戴小冠。不同的銳士均手持弩機,腰懸青銅寶劍,虎視陣前,大有慷慨悲
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在陣容中威嚴屹立的陶馬,或駕御戰車,或站在騎士身旁恭候戰令。戰
馬肌豐骨勁,面部稜角分明,兩頰宛如刀削,洗鍊精緻。那用豐富的線條精
雕細刻的眼瞼、鼻翼和嘴唇,層次豐富,形象逼真,無不透出戰馬的神奇韻
律。
這個有鋒有後,有主體有側翼,步馬和車馬交錯的軍事陣容,既嚴整統
一又富有變化,既肅穆靜立又寓有動意。那一列列武士,按兵種的不同而身
穿綠色或紅色的戰袍,外披黑色或褐色的鎧甲,使軍陣的氛圍顯得威武莊嚴。
但武士面孔和神情的不同,連同髮髻的多變,又避免了凝滯呆板的不足。那
披堅執銳、挾弓挎箭的武士,伴有齊頭並立、昂首仰尾、雙耳上聳,引頸嘶
鳴的戰馬,給人以蓄勢欲動、揮戈上陣、馳騁疆場的強烈意象。這於統一中
求變化、靜穆中得躍動的軍陣構圖,充分展現了秦軍的氣勢磅礴、所向無敵,
也折射出意境的壯美和耐人尋味的藝術魅力。
秦俑的人物形象,有著科學的寫實性和深刻的典型性,其逼真的寫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