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第1/2 頁)
這是一個完全不同於一號俑坑的近似曲尺形的地下建築,通長96 米、寬
84 米、深約5 米,總面積為6000 平方米,約相當於一號湧坑的二分之一。
結構明顯地分為左右兩大部分。右側近似一個正方形,屬於坑道式建築。面
開8 間,前後有迴廊,東西兩端各留兩條斜坡門道。左側近似一個長方形,
亦為坑道式建築。同樣分為前後兩部分,前半部略呈正方形,面開6 間,前
後迴廊貫通。在東西兩壁和北壁各留兩條斜坡門道。坑內埋藏木質戰車89
乘,陶俑陶馬2000 餘件,青銅兵器數萬件。從整體推斷,這是一個由彎兵、
輕車兵、車兵、騎兵四個不同兵種組成的特種兵集團軍陣。
這個軍陣與一號坑的軍陣不同,在最前方的一角排列著一個弓弩組成的
小型方陣。秦代弓箭手有輕裝與重灌之分,輕裝弓箭手稱作&ldo;引強&rdo;,重灌
弓箭手稱&ldo;■張&rdo;。這是以引弓的不同方式命名的。引強是指用手臂張弓,
赴張則是用足踏張弓的強勁弩手。秦俑二號坑就是以334 件弓弩手編成了一
個獨立的小方陣。
一百年前恩格斯在論述古代戰爭時曾特別指出:&ldo;軍隊的力量在於它的
步兵,特別在於它的弓箭手。&rdo;二號坑出土的弓弩方陣部位以及精良的裝備,
充分顯示了弓弩在古代戰爭中的特殊作用。因此,我們有理由作出推斷,當
歷史行進到秦代,弓弩手已成為一支完整而相對獨立的兵種,在戰術上形成
與車兵、騎兵的密切配合,而且對射手的選拔也格外慎重與嚴格。作為秦代
的弓弩手,他們必須是年輕健壯的&ldo;材力武猛者&rdo;,經過至少兩年的培訓才
可作為射手初入軍陣,二號坑弓弩手的形象正是這些&ldo;材力武猛者&rdo;的生動
寫照。立姿射手體形勻稱,身材高大,均在180 米以上。面部表情透視出青
壯年特有的堅毅與剛強。陣容嚴謹,姿態整齊的跪姿射手,身著戰袍,外披
鎧甲,身體和手臂向左方傾斜,二目向左前方平視,兩手在身的右側持弓搭
箭,背部置有上下兩個對你的負矢陶環,每個陶環裝置銅鏃多達100 支,其
負矢之多,比起當初魏國武卒&ldo;負矢五十&rdo;的數量多達一倍。由於射手面容
和衣褶紋的不同,使這個特殊的軍陣在整齊嚴謹中又充滿了鮮活的個性,尤
其射手頭部那向左或向右挽起的高高髮髻,髻根均用朱紅色絲帶來扎,有的
飄於肩下,有的似被風吹動向上翻卷,顯得英武神俊,瀟灑自如。
特別值得軍事學家注意的是,這個特殊的方陣四周均是持強弩的立姿射
手,方陣的中心則為持弓的跪姿射手。這種並非偶然的列陣方法,明顯地告
訴人們戰爭中的程式和步驟。當敵人接近時,立姿射手先發強弩,繼之跪姿
射手再發弓箭。一起一伏,迭次交換,從而保證矢注不絕,集中力量,增強
戰鬥力,使敵不得前來而斃於矢下。二號坑出土的立射俑和跪射俑,均從不
同的角度反映了秦代軍隊軍事素質與射擊技術的規範化。立射俑面右背左,
側身橫立,左腿微拱,右腿後繃,左足縱,右足橫,兩足之間呈&ldo;丁字不成,
八字不就&rdo;狀。左臂略舉,右臂曲至胸前,手掌伸開,掌心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