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第1/2 頁)
是自焚,那麼土層塌陷後這些俑頭、馬頭又是如何跑掉的?這又是一個不解
之謎。
隨著發掘的不斷進展,三號俑坑的南半部通道、車馬房和北半部已得到
了大面積的清理,昔日的風采再度向人類展現出來。與此同時一個古代軍陣
指揮部的形貌也一覽無餘地出現在後人的面前。三號俑坑作為古代軍陣指揮
部完整的實物形象資料,是迄今為止世界考古史上唯一的發現。它的建築布
局、車馬特點、陶俑排列、兵器配備,都是人們重新認識和研究古代戰爭及
出戰儀式等方面難得的珍貴資料。
就在三號俑坑發掘的同時,考古人員又在三號坑西側150 米處鑽探出一
座南北向甲字形大墓。墓室面積約為30 平方米,深達12 米,四周有二層臺,
北邊的斜坡墓道長約40 米,墓室內曾鑽探出木板朽灰。由於它的位置與三號
俑坑相隔不遠,因而,考古人員在《三號兵馬俑坑發掘簡報》中曾推斷:&ldo;此
墓是否和三個兵馬俑坑同為一組?墓主人是否即三號坑內的指揮者?這些還
有待於以後的發掘予以驗證。&rdo;
墓主人是否是軍陣的指揮者暫且不論,三號兵馬俑坑的出土卻讓人們看
到了一個古代完整的軍事布陣圖:
縱觀中國古代戰爭史,在春秋五霸以前的戰場廝殺,軍隊的指揮將領要
身先士卒,衝鋒陷陣,他們所處的位置自然要在軍陣之前或在軍隊的前半部。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戰爭規模和戰爭次數的增大增多,軍事將領的位置也隨
之向後移動,至戰國晚期,軍事將領所處的位置已從軍隊中獨立出來,並組
成了軍陣的首腦機關。從三號坑可以看出,秦代軍隊在戰爭中指揮機關已獨
立出來並置於整個戰陣佈局西北方向。這個指揮機關的產生和位置的選擇,
既有利於將領研究制定嚴密的作戰方案,又便於觀敵瞭陣,知已知彼。更為
重要的是指揮將領的人身安全有了保障,避免出師未捷指揮將領首先陣亡的
情形。秦始皇陵兵馬俑三號坑的發現,使人類有充足的理由和證據作出古代
軍事戰術至此已完全成熟的結論。
既然三號坑是整個軍陣的指揮機關,它的形狀結構以及坑內的佈局自然
變得特殊。我們看到的車馬房為一東西向的長方形、東與門道相對,北與北
廂房相連,南與南廂房相通。車馬房中有彩繪木質戰車一乘,這乘車的形制
與一號坑發現的戰車明顯不同,車輿不僅彩繪著華麗而鮮艷的文飾,同時在
車左側還發現了一個直徑為42 厘米的彩繪花蓋。戰車上沒有發現兵器,戰車
的背後,俑的數量也不同於一號坑。在一號坑出土的戰車上往往只有3 件陶
俑,而且車後尚有數量不等的隨車徒步兵。而三號坑出土的戰車上為4 件陶
俑,中間的御手俑和軍吏俑呈一前一後排列,其餘兩件車士俑位於左右兩側,
軍吏俑身穿短褐,上披彩繪花邊的前胸甲,頭戴單卷尾長冠,右臂微舉,手
作按劍狀,從它的冠式、鎧甲、手勢分析,身份高於御手,但似乎又低於一
號俑坑車後站立的將軍俑。其餘兩件陶俑從衣著打扮可以看出地位更加低
下,應為普通的車左或車右。
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一種乘坐4 人的指揮車。三號
俑坑的戰車無疑屬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