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第1/2 頁)
地下大軍將全方位地面向世界,接受人們的讚賞與檢閱。
第七章 陵園探寶
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掘,使今天和今後的生活的人們清楚地瞭解兩千年
前的歷史和偉大成就。希望這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永遠保留下來,而不被任
何的戰爭所摧毀。
‐‐民主德國議院代表團團長辛德曼
在始皇陵的封土上
新華社陝西分社1984 年4 月8 日訊秦始皇陵自從1974 年發現了震驚中
外的兵馬俑以來,近幾年經過秦俑考古隊的鑽探和試掘,又有新的收穫:發
現了一批被殺的秦始皇的公子、公主的陪葬墓,以及從事建陵勞役的刑徒墓
和馬廄坑,還有大量的文物出土,它給研究秦代政治、軍事、經濟、文化,
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本社記者王兆麟)
這個訊息發出的時間,相對鑽探人員的行動和最初發現的陪葬墓、馬廄
坑而言,未免過於遲了些。故此,它所引起的關注除科學界外,並未在大多
數人中引起轟動。前來參觀秦陵、秦俑坑的人也很少知道發掘的詳情。
早在1976 年秋,秦俑三號坑被發現之後,考古隊便派程學華率領部分從
當地招收的亦工亦農的考古訓練班學員,組成一支鑽探小分隊走進秦始皇陵
園,作大規模的鑽探,以期揭開始皇陵地宮周圍埋葬於地下的所有秘密。
程學華放棄秦俑坑的發掘,扛起考古探鏟,率小分隊走進秦始皇陵園。
隨之,這裡的一切秘密也將被揭開。
最初在陵墓上築丘和植樹的陵園形式,來自春秋時代的孔子。這已被大
多數研究者所承認。在孔子之前的葬儀極為簡單,死去的人抬到野外,挖坑
埋掉,坑的上方不加封土,周圍不種樹木。有研究者認為這種葬儀是由於當
時人們的物質條件簡陋和思想方式簡單所決定的。其實這是一種誤解,簡陋
的物質條件賦予人類一種深刻的思想內蘊,使他們相信人類來自於自然的潤
孕,最後必然再回歸到自然的懷抱。一切人為的修飾都是無益的。這種思想
正是為無數哲學家和思想家所稱道的&ldo;深刻得到了淺薄的程度&rdo;的最高思想
境界。
正可謂,由淺薄到深刻難,由深刻到淺薄則難上加難。今天的人類有多
少至死也沒悟透這個道理。
儘管殷商時代葬儀已實行棺槨和墓穴制,但仍未起陵丘。而春秋末期的
孔子之所以在父母的墓穴上築起四尺高的土丘並種植幾棵小樹,實則是因為
四處奔走,怕回來時我不到父母的墓地。而無法行施他一生為之苦苦宣教的
兩個字:禮制。這時的孔子絕對想不到他推行的禮儀收效甚微,而在陵上築
丘和植樹卻在各國風行起來,並且越演越烈,直至塗上了一層依厚的政治色
彩。
秦始皇一生討厭儒學,但唯獨在陵墓的建造上沒有拒絕孔子最先創立的
在陵上封土植樹的禮制,並把它加以發展而系統化,建造了規模龐大格局完
整的陵墓陵園機構,從而開創了歷代帝王在陵墓建制上的先河。
據西漢史學家司馬遷記載,秦始皇在13 歲剛剛登上國王寶座時,他的陵
園建造工程便隨之開始。建造人數最多時達70 萬人之多,直到他死亡並葬入
地宮後,陵園的工程尚未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