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0章 開設大學(第1/2 頁)
張世康出的題目五花八門,諸如什麼如何利用蒸汽做動力,如何製取電,甚至還闡明電就是閃電的電。
以及冶煉行業裡,如何控制碳含量,以及如何冶煉合金以提高金屬的強度。
還有關於天文類、地理、生物學類等等,總體出題水準並不高於後世的高考,張世康甚至還對某些概念做了解釋。
然而大部分的問題,一如此前張世康問人類如何上天一樣抽象。
看著一眾考生眉頭緊鎖的樣子,張世康其實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出題沾沾自喜。
這兩年時間,他真切的感受到想推動一個龐大國家整體技術進步的難度。
即使他知道兩次工業革命,以及某些發明對工業科技進步很重要,比如蒸汽動力和電力的使用,再比如化學、物理學、數學等等。
但各學科大體上的進步都是相輔相成的,缺了一個學科的支撐,其他學科就沒辦法跟進。
就比如張世康一度覺得,化學很重要,透過簡單的提取和一系列的反應,可以製取白磷、硝化甘油,這些玩意兒如果現在問世,還有建虜和歐羅巴人什麼事兒。
但問題是張世康只知道這些名字,卻並不知道如何製取。
他也知道對於化學的發展而言,燒杯,也就是優質的玻璃製品很重要,玻璃與大不多化學元素都不發生反應,是很好的化學器具。
所以他很早就讓宋應星去研究,如今製造總局的玻璃工坊已經小有成就,不僅實現了量產,工藝水準也達到了製作化學器具的要求。
但問題來了,張世康對於化學的記憶,基本只停留在高中時學的那兩年,倒是有幾個化學公式他還能記得。
諸如碳酸鈣跟稀鹽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之類,別說張世康只會死記硬背,這些玩意兒說給製造總局的人,基本也都是大眼瞪小眼。
想利用蒸汽動力,需要其他各類學科的支撐,電力就更難了。
此前,張世康為此苦惱了許久,本想著群策群智之下,應該會好很多。
但實際上來看,效果其實並不大,那些概念對於古人來說,還是太過前衛,說是天方夜譚也不為過。
不少考生甚至認為張世康是在胡亂出題,出的題目離譜至極毫無邏輯。
這讓張世康萌生了自己著一本書的想法,他或許對各學科都是一知半解,但卻知道不少問題的終極答案。
張世康認為,即使是透過科舉可以籠絡一部分人才,但終究還是太少了。
他知道的那些答案,逆推的過程,需要更多的人才去參與,並且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給大明的科技技能點加速。
整個殿試過程乏善可陳,殿試結束後的閱卷,也比會試簡單很多,僅僅兩三天的功夫,此番春闈的名次便已經排好。
老大不出預料的獲得了此番理工科科舉的狀元,而那刑姓小子也最終摘得探花的名頭。
當崇禎皇帝問及各科一甲進士時,不論是理工科還是農科,一甲進士都不約而同的選擇加入製造總局。
這讓張世康十分的欣慰,果然最一流的人才,最在意的往往是科研環境。
不過對於改制科舉的第一次嘗試,整個過程中張世康也發現了不少問題。
科舉給天下萬民提供了一條通向上層階級的橋樑,無疑對於社會穩定和發展,是起到很重要作用的。
張世康並不否認科舉制的優越性,但從某些方面來說,效率還是太低了。
在八股文大行其道而且越發嚴重的當下,選出來的官員,不見得是多麼驚才絕豔的大能,反倒有可能是書呆子。
而且諸如理工科和農科,以及日後張世康還想加入科舉的其他學科,考起來其實非常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