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第1/2 頁)
首先對改革方案提出異議的便是給事中洛問禮,他批評&ldo;飭武備&rdo;中的閱兵計劃勞民傷財,&ldo;大閱古禮,非今時所急。不必仰煩聖駕親臨。陛下當日理政務,詳覽奏章&rdo;。隱然與內閣對抗。
洛問禮方剛敢言,所論也是為國著想,可他的質疑引來了潛藏在暗處的反對者的群擊,他們訾議《陳六事疏》無非豎子妄議國事,大閱計劃更是張居正逢君之好而想出的餿主意,誤國誤民以自固。
張居正則表現出政治家的坦蕩風度,既沒有怪罪洛問禮,也不對此作出正面回應,他只是捋捋長須反問道:&ldo;始以為可行而行之,繼以為當止而止之。誠便國家,輔臣與科臣之言,何擇乎?&rdo;意思是,如果確實對國家有利,該做就做,該停當停,無論輔臣,還是六科的建言獻策,又有什麼可挑剔的呢?既然皇帝和部院有識之士一致認同《陳六事疏》的改革方案,你們再呶呶不休也無濟於事。
張居正一席話令人感到不怒自威,反對者被噎得無言以對,只好灰溜溜收場。但這並不是內閣鬥爭的結束,大明的政局依舊陰晴不定……
坐觀虎鬥
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又一位政治明星入閣參與機務。此人來頭不小,在他面前,陳以勤、李春芳、張居正三人都是小輩人物了,這個人叫趙貞吉。
趙閣老絕非等閒之輩,他自幼酷愛讀書,學養豐厚,深諳王學,是當時著名的講學家。在朝廷中&ldo;議論侃直,進止有儀&rdo;,言談、舉止、風度都深得皇帝歡心。他也因此恃才傲物,況且在入閣時也是六十開外的花甲之人,倚老賣老,把同僚視若小輩。
李、陳二人本就謙和退讓,即使被才高氣傲的趙閣老蔑視也心無怨氣,可內閣中畢竟還有位才氣逼人的張閣老,一出二虎相爭的好戲就此拉開序幕。
趙貞吉曾經也是少年名士,前輩官僚稱讚他的考卷:&ldo;雖《治安策》弗能過矣。&rdo;張居正也曾被稱為&ldo;賈生不及&rdo;,兩個&ldo;賈誼&rdo;湊在一起,內閣失去了以往的平靜。
趙貞吉根本沒把張居正放在眼裡,直呼張居正為&ldo;張子&rdo;。這裡的&ldo;子&rdo;非孔子、孟子之&ldo;子&rdo;,不是對人尊稱,而是對少年的稱蔑。張居正與同僚議論朝政,趙貞吉往往甩出一句話:&ldo;咦,你小子也知道國家大政?&rdo;
在場人士都尷尬不已。
大夥清閒時在內閣談論經、史、玄、禪,趙貞吉總當眾戲謔張居正:&ldo;高深精微的道理哪裡是那麼簡單的,你們這些後生只知道韓柳罷了!&rdo;
原本輕鬆愉悅的氛圍被他一句話搞得異常緊張,其傲慢之態可想而知。
趙貞吉是個矛盾綜合體,既有溫文儒雅、進退有儀的風度,也常常輕慢大臣,隨意直呼其名,不時與人發生摩擦,引起別人怨恨。
內閣中形成了三種截然不同的氣氛:李春芳、陳以勤的仁厚,趙貞吉的專橫以及張居正的冷靜。
時人江盈科在他的筆記小品《雪濤諧史》中,記下一則有趣軼聞:
趙大洲(趙貞吉)為宰相,氣岸甚高。高中玄(高拱)、張太嶽(張居正)亦相繼拜相,同在政府。高好雌黃人物,張冷麵少和易。大洲一日謂兩公曰:人言養相體,要緘默,似比中玄這張口嘴也拜相;又言相度要衝和,似比太嶽這副麵皮也拜相,豈不有命?
爭強好勝的張居正早已不能忍受趙貞吉的驕橫跋扈,可是以他當時的政治能量,僅憑一己之力與老趙相鬥,最終慘敗的必然是自己。為了抵制趙貞吉,一個驅虎吞狼的計謀在他腦海中漸漸成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