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第1/2 頁)
沈懋學是當時聞名海內的才子,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的新科狀元,張居正愛其才,特意介紹兒子,也是他同年的榜眼張嗣修與他相識。兩人一起切磋學問,讀書論道,成為要好的朋友。
張嗣修何嘗不想父親遠離輿論漩渦,他又深知父親所做都是為了這個國家,他致書沈懋學,為父親奪情辯解,寥寥數字,義正詞嚴:父親為國奪情就是盡忠於孝!
爾後,沈太史不厭其煩地又發一信,他以退為進,繼續巧妙地勸說張公子。他以古時豪傑為例,豪傑為了天下安危,會將一己之虛名置之度外,這不能用常規衡量。既然皇上已懇切留下老師,老師亦不忍心一次又一次地辭職,言官請求老師在官丁憂的上疏似乎出於阿諛逢迎!難怪君子們群情激憤,口出狂言。這次廷杖事件,老師竟然不盡力援救,足下也不進一言。如此看來,老師算不得志慮忠純的大臣,公子也不是諍諍赤子。
書信寄出三封,如石沉大海,無一回音。
沈懋學又寫信給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李幼滋:&ldo;師相之去宜決,臺省之留宜止。&rdo;
沈太史滿腔熱血希望首輔姻親能出來斡旋,沒想到李幼滋的回信卻滿是冷嘲熱諷:&ldo;足下所言倫理綱常不過宋儒頭巾語,迂腐之極,昔宋之衰,無非此等言論誤之。眼下百事待舉,執宰豈可一走了之?形勢變幻莫測,孰來掌控?師相奪情報國,乃聖賢治世王道!&rdo;
李幼滋其人以講學博名,與張居正關係非同一般,他和弟弟都是張居正的親家。每次到張家會見,常常暢談數日。無論發生什麼,李幼滋都在背後默默支援著張居正,因此他大力支援摯友的奪情起復,但在公開場合又故作伉直姿態,故而沈懋學寫信向他求援,遭到訓斥與譏諷。
眼看自己有理說不清,還被李幼滋折了面子,沈懋學一氣之下,引疾歸鄉。
張居正不忍昔日愛重的學生、兒子的好學友一走了之,多次請他回朝,沈狀元亦表現出感動之情,終究謝病不出,他對乃師飽含著失望與憤慨,從此,他斷絕了和張氏家族的一切聯絡。
衛道士們的堅持
看來,無人能使張居正迴心轉意了,張居正心意已決,君臣共同策劃的奪情大戲從幕後終於鬧到了臺前,那幾位敢於直言、反對奪情的官員們命運究竟如何,牽動著大家的心。
這年剛剛入冬,就吹著刺骨的寒風,在這樣一種肅殺的氣氛之中,皇帝正式降旨:&ldo;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今&rdo;著令&ldo;錦衣衛杖吳中行,趙用賢六十,削職為編氓;杖艾穆、沈思孝八十,發極邊充軍,遇赦不宥。&rdo;
吳中行獲悉廷杖的聖旨後,顯得意外地鎮定。
他先向南遙拜母親段氏:&ldo;兒子不孝,闖下大禍,先於您而去,就讓孫兒侍奉娘。&rdo;然後再拜夫人毛氏:&ldo;我的愛妻一定能侍奉我的老母,撫養我的兒子,中行死而無憾了。&rdo;
說畢,準備躍馬而出,錦衣衛緹騎已到了家門。吳中行回首對兒子吳亮喊道:&ldo;快拿酒來!&rdo;一飲而盡,大步隨錦衣衛緹騎而去。
吳、趙、艾、沈四人被廷杖的那天,陰雲勿結,天鼓大鳴,慘黯者移時,長安街上聚集了數以萬計的人群。市井小民多不明就裡,數日以來,輿論一邊倒地批評張居正,褒揚反奪情者,他們都爭相一睹傳說中的&ldo;直臣&rdo;風采。
打人高手羽林軍手持戈戟杖木,圍成圈環列廷中。司禮監太監十餘人捧著駕帖而來,先高喝一聲:&ldo;帶犯人上來!&rdo;千百人一起應聲大喊,宣讀駕帖:先杖吳中行、趙用賢六十棍,後杖艾穆、沈思孝八十棍。
看來,首輔學生可以少挨二十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