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第1/2 頁)
將相和
正如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一塊木板,在大明帝國的漫長北方邊境,一兩個據點的固若金湯並不代表整條防線的高枕無憂,薊州邊軍採用了&ldo;練邊兵、高築牆&rdo;的辦法,相鄰的其他防區面對的敵人和自身的防禦條件有所不同,自然不會採取完全相同的設防方法。
薊鎮的鄰居宣府、大同在以邊防重責為己任的宣大山西總督王崇古、大同巡撫方逢時的帶領下加強防務,積極貫徹張居正&ldo;外示羈縻,內修守備&rdo;的邊防新政。他們注重邊將、邊兵、邊費、長城各要素之間的整體協調,靈活運用戰略戰術。
隆慶四年(1570年)八月,內閣接到大同傳來的密報,說韃靼頭目把都兒,即俺答弟弟昆都力哈之子青臺吉調集諸部,統領數萬蒙古鐵騎,欲分道入犯京薊等地。
萬裡北疆已然陰雲密佈,京師迅速戒嚴。
鑑於韃靼分道入犯,明軍勢力亦要分割槽防守,此時的張居正頗有&ldo;羽扇綸巾&rdo;的風姿,從容鎮定地調兵遣將,命薊遼總督譚綸負責薊北沿長城一帶的關隘曹家寨、牆子嶺、古北口、石城閘諸處;薊遼總理戚繼光負責馬蘭峪關、大安口等地;薊鎮巡撫劉應節獨擋燕河城以東……
一番精心部署之後,以往邊防的死角統統消失,各路守軍防區明確且能互相呼應。
薊遼以西的宣府除了加強防備,更注重先聲伐謀。
一般說來,敵軍入犯薊鎮,京師告急,宣大督、撫必率大兵趕往河北懷來守衛皇陵,就連宣府、大同兩位總兵也要帶兵入關解圍,這就留下兩座空鎮。
王崇古依照慣例,已駐紮懷來,做好戰爭準備。大同巡撫方逢時認真分析敵情後,對此頗不以為然,他向內閣高拱、張居正二老以及兵部尚書力陳己見:北虜東犯,他們的營帳尚在雲中、上谷之間,如果他們虛張聲勢引誘我兵全部東移,以尾為首,趁虛反從大同突然攻入,那麼大同必危。如今督撫之兵已駐紮在懷來,大同總兵馬芳之兵應該留在大同。等他們真的東犯,我們就直搗板升(今內蒙古呼和浩特),攻其必救。
方巡撫精彩的軍情分析贏得廟堂諸老嘖嘖稱讚,張居正深韙其是,特意囑咐王崇古協助方逢時謀劃。
西北邊兵平時多駐紮在長城外的各個邊臺中,出擊時往往集中起來。休戰時,邊臺戍卒本以偵查敵情為職,不肖者畏懼強大的韃靼騎兵,反而成為&ldo;雙面間諜&rdo;,明軍虛實動靜,悉數為韃靼知曉。
方逢時深知其弊,他施展疑兵之計,把邊臺駐軍全部撤走,佯裝出一副進攻之勢。
韃靼人發現明軍盡撤敵臺,而且馬芳尚留在邊關,既疑又畏,心想明軍是要來反攻韃靼,竟不敢靠近邊臺。
方逢時知道俺答已然中計,更張搗巢之聲,不戰而屈人之兵。
大同巡撫方逢時和薊遼總督譚綸互為掎角,默契配合,不費一兵一卒妙解薊鎮之圍,成就了近世罕見的輝煌戰果,捷報傳遍整個北京城。上至廟堂大臣,下至平民百姓,交口稱讚兩位總督是國家幹將。
恰恰此時,譚綸、方逢時之間的矛盾也漸漸浮出水面……
在榮譽與獎勵面前,譚綸、方逢時暴露出了名臣的另一面,他們互相詆毀,彼此爭功。
譚綸無視宣府牽制敵軍,當仁不讓地上疏請功,認為是自己和薊州兄弟的拼搏,才換來今日的成功。
方逢時當然不服,他看了譚綸的上奏勃然大怒,也奮筆疾書,大書特書自己的功勞,死貶譚綸及其薊遼鎮所作貢獻。
紙墨遮天,口水蔽日。
這場紛爭表面看來僅僅是譚綸、方逢時二人的私怨,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