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其他小說 > 國學道德經的經典感悟 > 第74章 若民恆且不畏死

第74章 若民恆且不畏死(第1/25 頁)

目錄
最新其他小說小說: 斬神:我世界樹,滄南之戰掀桌子原神:我寫的日記被看了,我知道農村小戶的家庭日常鬼滅之刃:晴末篇我在星際的逍遙人生寶可夢:我將遺棄精靈養成傳說天涯神貼系列星外來客:韓氏女與異能男什麼!主角和反派們都是我養的崽萬物陰陽大道論向哨:舔舔舔,男媽媽?舔一口嫡女謀權:重生後虐翻京城來自星星的你一起修真水溝心動的起始線陰暗宅女穿進只有男人的世界之後七皇叔命不久矣,嫁他方便我守寡女扮男裝,成了書中最大反派殺太子,奪皇位,瘋批兄妹重生啦絕豔小師叔之凡世篇

【帛書版】

若民恆且不畏死,奈何以殺懼之也?若民恆且畏死,而為奇者吾得而殺之,夫孰敢矣?若民恆且必畏死,則恆有司殺者。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斫也。夫代大匠斫者,希不傷其手矣。

【通行版】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譯文】

如果人民飽受暴政的逼迫,到了連死都不怕反抗的時候,統治者又怎能用死來威脅到他們呢?假如人民真的畏懼死亡的話,對於為非作歹的人,我們就把他抓來殺掉,那還有誰敢胡作非為呢?經常有專管殺人的人去執行殺人的任務,代替行戮者去殺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頭,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頭的人,很少有不砍傷自已手指頭的。

【註釋】

\"若民恆且不畏死,奈何以殺懼之也?\" - 如果人民總是不怕死,那麼用死亡來恐嚇他們又有什麼用呢?這裡的“恆且不畏死”指的是人民對於死亡無所畏懼,可能是因為生活的困苦或者其他原因使得他們對生命失去了珍惜。“奈何以殺懼之也”是在質疑使用死刑作為威懾手段的效果。

\"若民恆且畏死,而為奇者吾得而殺之,夫孰敢矣?\" - 如果人民總是害怕死亡,那麼對於那些行為異常(即違法亂紀)的人,我可以將其處死,這樣誰還敢做壞事呢?這裡的“而為奇者”指的是那些行為出格、違反常規的人。“吾得而殺之”表示統治者有權力對這些人實施死刑。“夫孰敢矣”是在說,如果人民普遍害怕死亡,那麼死刑作為一種懲罰手段應該是有效的。

\"若民恆且必畏死,則恆有司殺者。\" - 如果人民確實必然害怕死亡,那麼就應該有專門負責執行死刑的官員。這裡的“恆有司殺者”指的是設立專門的機構或官員來執行死刑,而不是隨意或濫用死刑。

\"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斫也。\" - 那些代替專職官員執行死刑的人,就像是代替熟練的木匠砍木頭一樣。這裡的“代司殺者”指的是未經授權或不具備專業知識的人擅自執行死刑。“代大匠斫”則是比喻,指出這樣做是不恰當的,因為沒有相應的技能和資格。

\"夫代大匠斫者,希不傷其手矣。\" - 那些代替熟練木匠砍木頭的人,很少有不傷害到自己手的。這句話是在警告,如果未經訓練和不具備專業知識的人擅自執行死刑,很可能會造成錯誤和不公正的結果,就像一個不熟練的人嘗試去做一個熟練工匠的工作,很容易會受傷一樣。

整體而言,這段話反映了老子對於死刑使用的看法,他認為死刑應該由專業的官員來執行,而不是被隨意或濫用。同時,他也質疑了死刑作為威懾手段的有效性,特別是在人民已經對死亡無所畏懼的情況下。老子的觀點強調了統治者應該審慎使用權力,避免過度依賴暴力手段來維持秩序。

接下來,我將從認識和理解世界、修身養性的指導、處事哲學的啟迪、道德修養的強調、科學創新的啟示、藝術創作的啟迪、生活平衡的追求、持續學習和成長的倡導、應對變化的智慧以及道德決策的指導等十個方面,探討這段話對現代社會的積極影響。

1、認識和理解世界

這一章節出自《道德經》,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智慧,對我們認識和理解世界有著多方面的積極影響。以下將從九個方向進行論證和舉例說明,並結合相關的名言名句和詩詞加以潤色。

一、對生命價值的尊重與敬畏

這一章節開篇便提出“若民恆且不畏死,奈何以殺懼之也?”,直接引發了我們對於生命價值的思考。生命是寶貴而神聖的,每個人都

目錄
親手拋棄的瘋批年下盯上後天賜御魔師爛泥嫁給科研大佬後直男翻車了HP:霍格沃茨,但親世代仙蹤幻影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