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扶蘇:仁義之心感化鷹醬,(第1/2 頁)
大秦帝國。
扶蘇公子的宮殿。
雕樑畫壁的主臥,飄起淡淡的薰香。
環視四周,有很多被翻出磨損的竹簡。
包括房間的四方佈局,均彰顯了主人家的修養。
扶蘇手持竹簡,面正是孔聖儒學的經要。
“沒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軍人的榮耀!”
“說得非常好,也說得本王熱血沸騰。”
“首先闡述了人生態度!”
“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如此威武之師便是君子,可以託付年幼的孤兒、國家的政權。”
“其次闡述了做人格言!”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出事各個國家,不辜負君主的任命,可以稱之為“士”。”
“最後闡述了政治格言!”
“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教授人民戰鬥的軍事經驗,沒有強行送戰場,讓他們送死。”
扶蘇搖頭晃腦地誦讀著儒家典籍。
並結合典籍給出自己的評價。
主要透過三個方面:
人生態度、做人格言、政治態度。
淳于越,赫赫有名的大儒,也是扶蘇的老師。
他先是點頭,後搖頭說道。
“扶蘇公子,影片中的人民子弟兵確實威武,堪比大秦銳士。”
“鷹醬也很威武,雖然最後做了逃兵,但無法抹去他們的英勇。”
“兩方都是各國的棟樑之才,為何要相互攻伐,徒增傷亡?”
“除了埋骨他鄉,空留家中父老鄉親悲傷,還有什麼呢?”
“若是能夠相互理解,避免長津湖戰爭,豈不是更好?”
扶蘇愣了一下。
影片中不是介紹原因了嗎?
為了後代著想,這一代把仗打完,下一代就不用打仗。
不對呀……
出發點不對。
出發點太暴力了。
怎麼能想著以暴制暴?
應該用仁義之心感化對方!
這樣一來,雙方都沒有傷亡。
甚至可以相互做朋友,相互扶持。
不但避免了這一代的悲劇,下一代同樣可以享受和平。
扶蘇皺眉,感覺什麼地方不對勁,偏偏無法反駁大儒淳于越。
順著對方的思路想下去,反而絕對非常有道理。
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為什麼一開始不選擇“伐交”。
而是直接“伐兵”和“攻城”?
“影片中有介紹。”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我想正是這個道理,才選擇攻伐的吧……”
“而且。”
“就算想要結交,鷹醬會同意嗎?”
“如果不同意,最後還是交戰的結果!”
扶蘇提出自己的疑問。
他也是經歷秦滅六國。
自然知道不是所有國家、所有人都是友善的。
淳于越當場反駁。
“如果鷹醬同意結交呢?”
“是不是不用戰爭,不用死人?”
“我們應該用寬厚的仁義之心。”
“去說服敵人,讓敵人加入我們。”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昔日孔子游歷各國,憑藉的便是“仁”字……”
扶蘇恍然大悟。
自己所學的儒聖之道……
不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