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矇蔽計(一)(第1/2 頁)
人情36計中的矇蔽計,是一種在人際交往和競爭中常用的策略,以下是相關講解:
核心要義
矇蔽計的核心是將自己的目的和意圖深藏起來,使對方無法發現而麻痺大意,或用假幌子使對方無從辨認,信以為真,進而為自己爭取條件和時機,從容完成原定計劃。
主要方法
- 魚目混珠:把假的東西做得像真的一樣,樹立假靶子讓敵人信以為真,然後我方聲東擊西。比如在商業談判中,一方故意透露一些虛假的合作意向或底線,讓對方圍繞這些假資訊進行討論和決策,而自己則暗中準備在其他關鍵問題上達成真正的目標。
- 障眼法:透過做很多動作讓敵方難分真假,疲於猜疑與應付,或使其熟視無睹從而放鬆警惕。如在職場中,有的人會故意在表面上忙碌於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讓他人以為自己工作重點在此,而實際上是在暗中推進另一些對自己更有利的專案。
運用示例
在人際交往中,陶瓷廠想提高酒瓶價格又怕酒廠不接受,便以流動資金不足為由,希望酒廠預付下年三分之一的貸款,酒廠不願支付,經過商談,陶瓷廠“讓步”,以不支付預付款但提高酒瓶價格達成目的,這是透過製造“資金困難”的假象來矇蔽酒廠,實現自己漲價的真實意圖。
運用時的注意事項
- 善意與惡意之分:矇蔽計本身並無絕對的好壞之分,關鍵在於使用的目的和意圖。如果是為了達成好事善舉,比如為了給人驚喜而暫時隱瞞計劃等,這種矇蔽是可以接受的;但若是出於自私自利、傷害他人等不良目的,就會被視為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行為。
- 把握尺度:在運用矇蔽計時,要注意把握好度,不能過度欺騙或隱瞞,否則一旦被對方識破,可能會導致信任破裂,給自己帶來更大的麻煩。
人情36計中矇蔽計的底層邏輯主要體現在心理學、資訊不對稱和博弈策略等方面,具體如下:
利用心理弱點
- 利用認知偏差:人們往往依賴經驗和直覺判斷,矇蔽計就是利用這一點,製造符合對方認知偏差的假象,使其誤判。如以次充好時,把次品包裝得精美,利用消費者對外觀的認知習慣,讓其誤以為是高品質商品。
- 迎合心理預期:人通常對事物有一定預期,矇蔽計會故意迎合這種預期,讓對方放鬆警惕。比如在談判中先表現出弱勢,迎合對方想要佔據優勢的心理,再突然反擊。
藉助資訊不對稱
- 隱藏關鍵資訊:掌握資訊更多的一方透過隱藏對自己不利或能暴露真實意圖的關鍵資訊,使對方只能依據有限資訊做出決策,從而落入圈套。如商家促銷時,隱藏商品先提價再打折等不利於消費者的資訊。
- 製造虛假資訊:主動傳播虛假資訊干擾對方判斷,讓其無法獲取真實全面的資訊。像職場中有人為競爭職位,傳播關於競爭對手的假負面訊息。
基於博弈策略
- 擾亂對方決策:在雙方或多方博弈中,透過蒙蔽手段打亂對方的決策節奏和計劃,使對方做出錯誤決策,讓自己佔據主動。如在商業競爭中,放出假的產品研發方向,使對手投入錯誤方向。
- 創造有利局勢:透過蒙蔽營造對自己有利的局勢,增加談判籌碼或行動空間。如在合作談判中,偽裝還有其他優質合作物件,迫使對方降低條件。
以下是對上述案例的詳細介紹:
商業領域
- 某知名服裝品牌在電商平臺進行“雙11”促銷活動,宣傳頁面上醒目標註“全場五折起”,還配上了一些熱門款式服裝的圖片。消費者看到後,紛紛被吸引進入店鋪。然而,當消費者在店鋪內搜尋商品時,發現只有一些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