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學校搬家(第1/3 頁)
在周軍的記憶長河中,小學四年級那次學校搬家的經歷,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在歲月的深處,永不褪色。那是一個充滿艱辛與希望、團結與奮鬥的故事,每一個細節都如同昨日重現,歷歷在目。
新中煤礦,在當時那個年代,有著特殊的地位。它作為國有礦,直接歸省會管轄,這種特殊的管理模式賦予了它較高的級別。在整個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結構中,新中煤礦就像是一座堅固的堡壘,支撐著眾多家庭的生計,也孕育著無數孩子們的夢想。而新中煤礦子弟學校,作為煤礦的教育核心,承載著培養下一代的重任。
最初,學校位於嶺東的小集市旁。那是一片充滿了古樸氣息卻又略顯破敗的區域。一間間老舊的瓦房錯落有致地排列著,它們就像是一位位飽經風霜的老人,默默地訴說著歲月的滄桑。這些瓦房的牆壁由於長期的風吹雨打,已經斑駁不堪,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裂縫,彷彿在展示著歲月留下的痕跡。房頂上的瓦片也不再整齊,有的已經破碎,每當遇到大風天氣,就會發出 “嘎吱嘎吱”的聲響,彷彿是瓦房在無奈地嘆息。
學校的裝置更是陳舊得讓人揪心。教室裡的黑板,因為使用年限過長,表面已經不再光滑,老師在上面寫字的時候,粉筆總是會發出刺耳的 “吱吱” 聲,而且寫出來的字也很難擦乾淨,總是留下一道道白色的痕跡,就像歲月留下的傷疤。課桌椅也都是些老古董了,桌面坑坑窪窪,有的桌腿還搖搖晃晃,同學們在上面寫字的時候,稍不注意就會把本子劃破,或者因為桌子的晃動而影響書寫,這很影響大家的學習注意力,但在當時也很是無奈。
而電力供應問題,更是成為了學校的一大困擾。在那個電力設施還不夠完善的年代,這裡的情況尤為嚴重。經常毫無預兆地停電,彷彿黑暗隨時都會降臨,將整個校園籠罩在一片昏暗之中。尤其是遇到陰雨天,天空中烏雲密佈,本就昏暗的光線被遮擋得嚴嚴實實,教室裡更是黑得難以看清黑板。這個時候,蠟燭就成為了學生們學習的唯一光源。小小的蠟燭在課桌上燃燒著,發出微弱的光,照亮了書本上的文字,也映照著同學們那一張張充滿渴望知識的臉龐。然而,長時間使用蠟燭,不僅費用不菲,而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有時候,一陣風吹過,蠟燭的火苗就會劇烈地晃動,甚至熄滅,教室裡就會響起一陣嘆息聲。
隨著時間的推移,使用蠟燭的成本越來越高,學生們開始自制煤油燈。周軍在這方面可是個小能手。他心靈手巧,同學們都紛紛來找他幫忙。製作煤油燈的過程並不複雜,但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技巧。首先,要找一根合適的繩子作為燈芯,這根繩子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細,太粗的話燃燒不充分,太細了火苗又太小。然後,用易拉罐皮小心翼翼地卷一個鉛筆一樣粗細的筒。這個過程需要格外小心,因為易拉罐皮很薄,一不小心就會劃破手指。卷好筒後,將燈芯穿進去,一頭再用一個圓形的鐵片套上去,再輕輕地放進一個玻璃瓶中。玻璃瓶一般都是同學們從家裡找來的廢棄瓶子,有的是裝過罐頭的玻璃罐,有的是用過的藥瓶。最後,往玻璃瓶裡倒入煤油,讓燈芯充分浸溼,這樣一盞簡易的煤油燈就製作完成了。當煤油燈被點燃的那一刻,昏黃的燈光照亮了周圍,雖然沒有電燈那麼明亮,但卻給同學們帶來了溫暖和希望。
這樣落後的教學環境,無疑對孩子們的學習和成長造成了很大的阻礙。煤礦領導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們深知教育對於煤礦子弟的重要性,也明白這樣的環境無法培養出優秀的人才。於是,經過多次向上級部門請示和協調,終於迎來了一個振奮人心的訊息 —— 建新校區。
新校區的選址經過了深思熟慮。最終,定在了煤礦東邊的一個小嶺上。這個地方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它不佔用寶貴的耕地資源,周圍的自然環境也十分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