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頁(第1/3 頁)
&ldo;皇上,此番之事,雖說是由朱家而起,但二妹年幼不懂事,口無遮攔,也是不爭的事實。臣妾懇求皇上好好懲罰二妹一番,讓二妹知道自己的過錯,日後,才不會再犯。至於臣妾……臣妾教導妹妹無方,甘願與二妹一起受罰。&rdo;
柳妃的一番話,情真意切,態度誠懇,又不失人情味兒。前頭的話表明了柳妃的深明大義,最後一句話,則體現了柳妃一腔愛妹之心,讓人不會覺得柳妃絕情。
她只提到了妹妹和自己,卻半點兒也不提家中的父母,其用意如何,旁觀者一目瞭然。
明宣帝沉吟片刻:&ldo;柳家次女疏於教導,衝撞太子與寶福公主,令其入寺廟為太子與寶福公主誦經祈福半年,至於柳將軍……&rdo;
姜皇后一聽到明宣帝對柳二小姐的處罰,心中便是一涼。
朱家全家奪職,輪到柳家,連柳二小姐這個罪魁禍首都罰得如此之輕,還能指望明宣帝對柳將軍或者柳妃做出什麼實質性的懲罰麼?到頭來,恐怕也就是禁足、罰俸這些懲罰,這次的劫難過後,朱家將不再是從前的那個朱家,而柳家卻與往日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
皇上對金吾將軍竟信任至此麼?為了保住金吾將軍,可以對柳家全家網開一面?亦或是,礙於柳妃,才這麼做?
短短的時間內,姜皇后的心中便閃過了千百個思緒。
太子顯然也意識到了明宣帝的想法,他上前一步道:&ldo;父皇,您嘗告誡兒臣,對於身邊兒的僕從,要賞罰分明,方能得到僕從們的尊敬和效忠。從前,兒臣身邊的兩名僕從犯了同樣的錯,一名是兒臣的奶兄,另一名則是兒臣素來不喜之人。兒臣狠狠地懲罰了那名兒臣所不喜之人,卻輕輕放過了奶兄。從此之後,奶兄自以為有所依仗,便愈發肆無忌憚,直至闖下大禍,被父皇下令杖斃。&rdo;
&ldo;兒臣每每思及此事,都心中感慨。早知會有這一日,當初何不好好懲罰奶兄一番呢?若是兒臣在奶兄為小惡之時,便制止奶兄,也不會慣得奶兄膽子越來越大,直至無可挽回。另一名僕從,也因為兒臣賞罰不公,對兒臣頗有怨言。&rdo;
&ldo;每每思及父皇的教誨,兒臣便深有感觸。父皇曾說,兒臣對待奶兄的態度,打從一開始便錯了,&l;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r;兒臣深以為然。&rdo;
太子深知,對於明宣帝,跟他講什麼仁義道德,是沒有用的,他只會覺得是說話之人在小題大做,或者與柳家有私怨,刻意與柳家過不去。柳家所犯之過,往小了說,是柳二小姐言行無狀,自身人品有問題,最多再加個以下犯上;往大了說,是詛咒皇后、覬覦中宮之位,端看上位者怎麼想。如果說姜皇后、太子等人看到的是後者,那麼明宣帝看到的,只怕是前者。
明宣帝不見得有多喜歡柳家,但毫無疑問,他對柳將軍頗為信任,在這種情況下,要像扳倒朱家一樣扳倒柳家,幾乎不可能。他不會為了區區一個柳二小姐,就放棄柳將軍。
但對於太子和姜皇后來說,狠狠的給柳家一個教訓卻十分必要,一來,柳家人的所作所為,實在讓他們噁心;二來,太子與林嬌怡已經當著眾人的面給柳家扣下了大帽子,若是到頭來,柳家被輕輕放過,眾人會怎麼想太子和林嬌怡?
因此,哪怕明宣帝想要輕輕放過柳家,太子也要想法子讓他改變主意。好在,太子被明宣帝帶在身邊親自教導這麼些年,對於明宣帝的心思,還是能夠把握一些的。
明宣帝聽了此番話,若有所思,最終點頭道:&ldo;太子說得不錯,既然是朱家與柳家共同犯錯,朕也該一視同仁才是,不該因為柳家乃是無心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