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追讀)第四十九章 周易和《大誥》(第1/2 頁)
馬大聽著趙六反駁,哼了一聲,也等著趙六的回答。
趙六撓了撓頭,有些迷茫:
“我也不知道什麼,只是知道。
雖然我在乾燥的土地上能夠比馬大在泥濘的地方推得快。
但若是換成馬大和先生,就又有不同。”
壯碩馬大聽著趙六說得,有些迷茫。
周易的眼睛卻是亮了起來,趙六雖然沒有說出什麼,但大致的思路,是沒有問題的。
周易鼓勵地看著趙六,讓他繼續說下去:
“先生比馬大還要強壯,更是比我強壯得多。
我在乾燥的土地上,一定比先生在泥濘的土地中更快。”
周易點了點頭,追問道:
“這是為什麼呢?”
趙六搖了搖頭,表示說不清楚。
周易讓大家自由探討了一會兒。
等到看著馬大和趙六快要打起來的時候,周易叫了暫停。
周易聽了各位孩子的看法,然後教給他們“最小對比體”的道理。
當然了,在穿越之前的大多數學科中,更多的表述為“變數”。
也就是說,在比較相同時間內,推車距離長短的時候,力氣大小和泥濘程度都是影響的“變數”。
當“變數”只有一個的時候,我們可以比較確定的得出一個結果。
但是若“變數”達到了兩個極以上,就可能出現相互影響,此消彼長的情況,很難做出預測。
因此,在考慮問題的時候,儘量思考“變數”是一個的問題。
比如,若是保證只有力氣大小這一個“變數”,比較相同時間內,推車距離長短,就是顯而易見的了。
周易看著周圍孩子們似懂非懂的眼神,笑了笑。
馬大瞪大了眼睛:
“可我還是想知道,我和先生,誰推得更快。”
周易笑了笑,說道:
“倒也好辦。
雖然推車人的力氣大小和車子走的土地泥濘程度,這分別是兩個‘變數’。
但我們可以引入一個叫做‘速度’的變數,用這一個‘變數’,替代剛才我說的兩個‘變數’。
這樣就可以比較了……”
周易滔滔不絕地講起來了“速度”又是什麼……
一個又一個簡單的故事,傳達著周易作為一個穿越前的普通人,對“單引號”的認識和思考。
田野中,不時地傳來周易清朗的嗓音和孩子們不時發出的笑聲。
還有馬大和趙六的爭吵聲。
江湖歲月長,廟堂時光短。
在馬大氣的面紅脖子粗的時候。
金鑾殿裡。
朱八八這些天,也是時常被氣得暴跳如雷。
原因無他,戶部侍郎郭桓等人,通同各直省的官吏作弊,盜賣官糧,影響甚大!
起初,是朱元章懷疑擔任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李或,提刑按察使司趙全德。
兩人和戶部侍郎郭桓勾結,共同舞弊,貪汙國家稅收。
朱元章下令嚴查。
御史餘敏、丁廷舉告發郭桓利用職權,勾結李或、趙全德、胡益、王道亨等貪汙,罪狀如下:
一、私吞太平府、鎮江府等府的賦稅,降低朝廷稅收。
二、私吞浙西的秋糧,浙西秋糧本應該上繳四百五十萬石,郭桓只上繳兩百多萬石。
三、徵收賦稅時,巧立名目,徵收多種水腳錢、口食錢、庫子錢、神佛錢等的賦稅,中飽私囊。
這些事情,和錦衣衛反應一致。
朱元章聽到這個,是暴跳如雷。
朱元章是什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