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文化交流、孟秋火祭(第1/3 頁)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作為出身參狼羌的武都氐人首領之一,毛興在周邊相互聯合的諸胡部中所擁有的權力,甚至還要超過身在長安的大秦天王苻堅,除了統帥軍隊之外,還負責徵稅、審判等行政事務,更身兼主持大型宗教活動的大祭司——釋比。
羌人的釋比往往是酋長兼任,這種文化源自對自然和祖先的原始崇拜,婚喪嫁娶、占卜醫藥,都離不開,而各個氏族的知識與歷史的傳承,也是由釋比師徒之間的口耳相傳來完成。
這一年的立秋火祭,因為雍涼地區連續發生的災異,被格外重視。祭祀當天,毛興身著大領博袖的黃、黑、白三色麻布禮服,頭戴由五瓣山尖形犛牛皮組成的山形冠,手裡是頭羊皮做的皮鼓,穿上這套具有高貴、莊重及神秘象徵的裝束,就意味著他獲得與神、鬼溝通的職能,即神明的代言人。
肩背癰腫好轉的呂隆,耐不住身邊親長與僮僕的連番唸叨,都勸他參觀祭禮,也好徹底祛除病穢之氣,只得趕來湊個熱鬧。
實際上,呂隆疾愈這事,卻是自姑臧徙來枹罕的醫家診治精湛的緣故。
並沒有什麼靈丹妙藥,呂隆僅是遵從醫囑,佩戴填入蒲黃的香囊,多在庭院散步走動,日常飲食中,增加了正當季的甜瓜、蕹菜,聽得他一頭霧水的內熱外溼之症,沒過幾日,肩背上的腫痛就已消退。
甜瓜即香瓜,蕹菜即空心菜。漢初,故秦東陵侯召平種瓜於長安青門外,青門瓜、東陵瓜,亦指甜瓜,辛追夫人、海昏侯劉賀兩座漢墓中,也都發現甜瓜籽。
能在荒涼的邊陲軍城尋得良醫,這其中的淵源,又與西晉末年至前涼時,南、北方文化的交流有關。
前涼太祖張軌,曾為同郡朝那人皇甫謐的門生,皇甫謐的曾祖父即平定黃巾的東漢名將皇甫嵩。皇甫謐少年時,安定皇甫氏已逐漸衰落,他隨叔父徙居新安,時值戰亂,嬉遊度日,至二十出頭才發奮讀書。皇甫謐四十餘歲時,因患風痺,遂鑽研醫學,並撰集了《針灸甲乙經》,被譽為“針灸鼻祖”。晉武帝司馬炎數次召皇甫謐出仕,都被他婉拒,後來還著有《篤終論》,來反對當時所流行的厚葬風氣,死後也遺訓子嗣,擇不毛之地,將其簡禮薄葬。
皇甫謐的另一門生,京兆長安人摯虞,與潘岳、左思、陸機等人併為二十四友,也是西晉“太康文學”時期的代表人物之一。
永嘉之亂時,皇甫謐的兒子皇甫方回,前往荊州避亂,在府城外避人獨居,以養蠶耕種為生,極受南方士人敬重。平定杜弢起義時,陶侃被王敦表為荊州刺史,在職期間曾多次前往皇甫方回隱居的地方拜訪,都極盡禮遇。不久後,王敦聽從參軍錢鳳建議,在陶侃前去謁見時,將其扣押並降為廣州刺史,以從弟王廙為荊州刺史。而王廙到荊州後,大肆誅殺陶侃任命的將佐,向來被陶侃敬重的隱士皇甫方回,也被其找藉口殺害。
王廙的侄子,其兄長王曠之子,即世稱王右軍的王羲之。
與皇甫謐、皇甫方回父子為同族的皇甫典、皇甫真兄弟,皇甫真先後受到慕容廆、慕容皝、慕容儁、慕容暐四代人任用,直至前燕滅亡,歸順前秦。皇甫真的兄長皇甫典,則是在關中出仕苻堅,皇甫典之子皇甫覆,又是呂隆祖父呂婆樓任太尉時的故吏。
王猛初次領軍時,與楊安、姚萇等人率眾二萬南攻荊北,此時桓溫向東移鎮,其弟桓豁代掌荊州履新不久,因先後調派朱序、桓羆率部協助平定漢中的司馬勳之亂,導致沔北地區兵力空虛。於是,在已經南下襄陽一年有餘的釋道安情報支援下,王猛先攻入南鄉郡,再佯作進攻新野,從丹水南岸、郡治南鄉縣西南的安陽掠民萬餘戶北還。
西晉太康十年(289年),改南鄉郡為順陽郡,東晉鹹康四年(338年),又改回南鄉郡。王猛掠取民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