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第1/2 頁)
嘉慶皇帝集中財力興修綺春園,並將其納入圓明園,形成圓明三園的格局。道光雖以儉省著稱,卻肯在圓明園上花錢,興建了好幾座大戲院;至於維修與小工程,更從未間斷過。鹹豐登基時,正值太平天國運動,內憂外患,軍費浩大,根本無力再事擴建,即使維持現狀,也感罪過。圓明園原是供清帝遊樂而建,但鹹豐園居,竟成為話柄,傳出種種荒淫無道的傳聞。其實,從檔案資料可知,有一次鹹豐於赴天壇祭祀的前夜,在園中曾痛哭失聲;然則鹹豐天人交戰的壓力,由於國勢的衰微,較其前任有過之而無不及。
西方人往往認為,圓明園是清朝皇帝的離宮或夏宮;其實非也,而是清帝每年居住最久之地,自雍正起已是另一處聽政之所。住在圓明園顯然要比住在嚴肅的紫禁城裡舒服得多,除了祭祀和禮儀之需必須回紫禁城,以及到承德狩獵、赴曲阜祭孔外,皇上大都是園居。以1775年為例,乾隆在園中一共居住了168天,居紫禁城105天,居承德66天,居曲阜44天。長久住在美觀舒適的圓明園,日久自然生情,其情更表之於御製詩文,乾隆尤其是多產的詩人,對圓明園的四季景色,多有吟詠。此園無疑是清帝最珍惜鍾愛、最引以為傲的一個大樂園。
---------------
中文版引言(2)
---------------
英法聯軍的主帥額爾金(lordelg,1811‐1863)決定焚毀圓明園,主要原因就是知道清帝寶貝圓明園之深,故要焚之而使其痛。鹹豐得報,果然痛心疾首,不久以三十歲之英年,客死熱河。圓明園之毀對清廷的打擊固不止於鹹豐皇帝,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后對圓明園的懷念,均情見乎辭,甚至不顧眾議,表達重新修復圓明園的強烈慾望。這種慾望更摻雜了強烈的國讎家恨情緒。但是在內憂外患的情勢下修園,要比在盛世修園,更難被傳統的道德觀所接受。何況財力已經枯竭,根本無力修園。然而年輕的同治皇帝,在個人的期待跟母后的壓力下,居然一意孤行,流露對圓明園無可排解的懷念之情,以及想要恢復舊時御園難以剋制的慾望。
同治皇帝竟以儒家的孝道為名,作為重修圓明園的理由。他的父皇鹹豐因圓明園之毀含恨而死,並於彌留時將圓明園同道堂的印章相贈,以示不忘。他的母后慈禧早年在圓明園得到寵幸,且在園中生下同治,自然對於恢復御園舊時的風光,最為殷切。然而太平天國運動之後,國庫空虛,雖心有餘而力不足,難以啟齒。直到1867年,圓明園被焚已經七年,才由一位言官出面,主張募款修園,結果所得有限,風評不佳,同治及時譴責並處罰了這一位言官,以維護其體恤物力的形象。不過,他修園的強烈慾望只被禮教的大帽子暫時罩住而已,到了1873年,再也按捺不住。他於同年11月17日的上諭中強調,他之所以要修園,是為了盡孝,絕非為個人享樂。他說兩宮太后撫育他長大成人,理應修復御園,使她們頤養天年。他也知道財政困難,所以並不要求重修整個圓明園,只要求修復部分,以應兩位太后所需。話說得合情合理,完全符合傳統禮教,於是內務府於二日後即開始作業。主要工程包括清夏齋、承恩堂、天地一家春等,都在萬春園內,確為太后頤養所需。但關鍵仍是錢從哪裡來?國庫空虛,自會引發御史們的反彈。然而同治自以為理直氣壯,欲強渡關山,更希望於1875年母后慈禧四十歲生日時完工。這種討好母親的孝心與強烈願望,使年輕的皇帝大有不擇手段達到目的的態勢。他向內務府施壓,向王公大臣募款,結果所得仍然有限,遠不敷工程所需。但在皇帝的大力催促下,工程不得不展開;不過,開工不久,往往就因錢財不繼而停工。同治原要修復3000個單位,後來雖然減到1420個,銀錢仍然遠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