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漢之外戚(第1/2 頁)
宋朝,開寶元年。 對於漢家天子,特別是前面幾位,趙匡胤不得不說上一句:“漢家天子,一舉一動皆有其政治意義所在。即使並非政治意義,也必然關乎有用與否。” 在漢朝初期發展和鼎盛階段的數位明君,無一不是如此,就像是天生的政治動物一般,呼吸都帶著政治的色彩。 他們會冷冰冰地、理智地審視每一個人、每一件事,衡量每個人的價值、每件事的意義,再根據這些做出一系列行為和決定。與後世王朝比起來,實在是太過理性了一些。 當然,趙匡胤這話並不是說漢家天子們就沒有感情因素了,他們當然也有偏愛與厭惡,也有縱容與警惕,有些人和事他們總會放縱偏愛幾分。 但這些都要落在政治需求之後,若是當他們發現這些人無法滿足政治需求、或者出現了絕對優秀的人選,原本這些偏愛的人事就會迅速被放棄:好一點的,還會幫他們謀求一條後路;差一點的,就會被直接放下不管。 這好嗎?對於一個皇帝來說,當然很好,對於他的子民而言,也很好……也不能這麼說,對子民來說,大部分時間是很好的。 但是,如自己一般的皇帝,就不能保證能夠做到這一點。趙匡胤不能保證自己不會被感情因素左右決定,他對自己的情況心知肚明;而不僅他不能做到,大宋之前的幾個朝代,包括漢室後來的皇帝,同樣無法做到——實在太難了啊。 【薄昭死後,劉恆讓他的兒子薄戎奴繼承了軹侯之位。】 【薄戎奴死後,諡號為易侯,兒子薄梁嗣軹侯,是武帝建元二年,同年,因罪免,國除。】 【薄家的外戚之路到此結束。】 【當然,薄昭並不是唯一一個,因為看不清政治形勢、看不明白皇帝心意,又做出許多越線舉動,最後被皇帝幹掉的舅舅。】 漢朝,文帝前元年間。 劉恆並不覺得自己幹掉了舅舅薄昭有什麼問題。就像神蹟所說,那還是因為薄昭自己做的事情太過分了,朕又有什麼辦法?國法所在,即便是國舅也不能擅自違反。 “只不過,我大漢的外戚鬥爭應當會比較激烈。”他下了這樣的定論,大約被幹掉的舅舅在大漢時期,就會有很多。 但是,這又有什麼問題嗎?沒有。 劉恆不以為意,太子劉啟同樣不在意。父子二人只想要聽到更多和大漢發展有關的內容。 至於說外戚,皇帝不能失去外戚! 最起碼大漢是如此。而有了這樣的根本觀念在這裡,由此衍生出來的諸如權力鬥爭之類的副產品就是小節了。 唐朝,貞觀年間。 李世民和長孫無忌樂呵呵地看著漢朝的故事,薄昭被幹掉了?幹掉了就幹掉了唄,誰讓他幹了大事兒,又沒有足夠的功勳能力,和皇帝的情分也不夠呢。 長孫無忌自信挺起胸膛,陛下就絕不會這樣對我! 不對,我就根本不會像薄昭一樣做出來這樣無法理解的事情,根本不會有需要陛下幫忙遮掩婉轉的時候。我的頭腦,豈是薄昭那樣? 至於說下一任皇帝,不論是太子還是神蹟中的稚奴,那都是皇后的兒子,是自己嫡親的外甥,關係怎麼可能不好? 李世民同樣自信滿滿,自己和舅舅的關係就很好,和輔機的關係更是很好,高明他們和輔機也很親近,大唐的親情閃耀就在這裡。 於是,李世民笑道:“說起來這外戚之爭,舅舅的問題,還是在漢朝啊。”特別是東漢,那一串小皇帝,同樣帶著一串舅舅。 【遠的不說,單單漢朝的東漢時期,在鬥爭激烈的政治環境下,被皇帝、特別是透過宦官勢力幹掉的舅舅們就不在少數。】 【往遠了說,因為自身和皇帝本質上的衝突,被幹掉的著名的舅舅,唐朝有長孫無忌,清朝有隆科多。】 【當然,東漢之所以那麼多,和當時大量天子年幼繼位、需要外戚幫忙有關。】 唐朝,貞觀年間。 “……”李世民和長孫無忌的笑容突然僵硬,其他人也紛紛陷入了沉默。 謝邀,但是為什麼,明明是很開心的故事,結果突然變成了自己的悲慘人生? 在這片無言中,眾人紛紛開啟了眼神交流:輔機怎麼了?他和皇后的子女關係親近、感情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