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冶鐵、戰術與馬匹(第1/2 頁)
【唐軍能夠完成人馬具裝,並保證這些鎧甲的防護力,與當時的冶鐵技術有關。】 【漢朝,中原就出現了百鍊鋼技術,透過在鍛鐵的過程中,大幅增加了摺疊、鍛打的次數,反覆錘鍊,提高了鋼鐵的品質; 其後又出現了炒鋼,也就是將生鐵加熱成半液體和液體狀,然後加入鐵礦粉,同時不斷攪拌,利用鐵礦粉和空氣中的氧去掉生鐵中的一部分碳,使生鐵中的碳含量降低,去渣,直接獲得鋼。這一技術大幅提高了鋼鐵的產量,為軍隊大面積裝備鐵質兵器鎧甲提供了條件。】 神蹟中,分別展示兩種鍊鋼法的過程,生動形象。 【同樣,漢朝鍊鐵的豎爐也有所發展,一方面,爐型有所擴大,另一方面,豎爐的鼓風裝置也發生了改變,從用皮囊人力鼓風變成了畜力的馬排,後來南陽太守杜詩有創造了水排。】 畫面中出現了水排的樣子,立在岸邊,有上下兩個臥輪,上下輪被輪索相連,當下輪被水流推動,上輪也隨之轉動,最後經過傳導,排扇也一開一閉,進行鼓風。 漢朝,元狩四年。 劉徹有些得意,這百鍊鋼和炒鋼法都是他大漢的技術,而且此時就已經應用了。大漢的軍隊遠征匈奴,除了休養生息時間足夠、又有優秀將領外,和這先進的鍊鋼技術下產出的大量鐵質兵器大有關聯。 “不過,神蹟是這樣描述炒鋼法啊,碳、氧……”劉徹揣摩著神蹟的用語,大漢並沒有這些詞語,“碳”是在鐵、“生鐵”中,那既然有生鐵,是否也應當有“熟鐵”?而空氣他理解,那這個“氧”存在於空氣之中,是否是“氣”的一種? 不等他思考下去,神蹟中那個水排又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這一物在朕的治下還未出現,大約是日後的大漢吧。”劉徹回想了一下,現在倒是有馬排了,但並沒有水排,也並沒有一個叫杜詩的南陽太守。不過,這不妨礙他吩咐左右記錄下水排的樣子,並送至少府讓他們進行製造。 東漢,建武七年。 劉秀記得杜詩這個人,建武初年,杜詩就擔任侍御史,後來又去河東郡(山西夏縣西北)誅剿了降漢復又叛變的楊異等人。此後,他就開始任職地方,現如今剛剛到南陽擔任太守。 見到神蹟中被杜詩研製出來的水排,劉秀心情大好,不愧是他一直看好的俊才,有如此成就,當重重嘉賞才是。 唐朝,貞觀三年。 對於神蹟提到鐵器和冶鐵,眾人倒是都很贊同。 “我大唐有鎧甲兵器,那些地方賊子沒有,這倒是事實。”長孫無忌想起之前的各方勢力,道。別的不說,很多農民軍確實缺乏鎧甲兵器,並非沒有,但數量很少,遠不能和唐軍精銳的披甲比例相比。 雖然唐朝初立,各方面都還在建設,但唐朝還是有一定人馬鎧甲的儲備的,裝備齊一支甲騎具裝並不困難。 其餘人與漢武帝劉徹一樣,更好奇神蹟中的種種描述,關於“碳”——燒炭在此時已不新鮮,而這個“碳”就是“炭”字多了一個“石”的偏旁,這二者是否有所聯絡?為何“碳”會存在於鐵之中? 【而在南北朝時期,灌鋼法出現,登上了鍊鋼的舞臺。而灌鋼法也區分了生鐵和熟鐵,“雜煉生鍒作刀鐮者”,生就是生鐵,鍒就是熟鐵,將生鐵熟鐵雜糅,經過幾度熔鍊,使鐵滲碳成為鋼。這種方法煉出的鋼也被稱為“宿鐵”。】 畫面中,工匠先將生鐵炒成熟鐵,然後與新的生鐵一同加熱,而生鐵先於熟鐵融化後,就被澆築灌入熟鐵中,經過反覆鍛打,最後得到鋼。看起來比起之前的鍊鋼方法,效率更高。 【灌鋼法操作比之前的鍊鋼法要更為簡便,只要工匠掌握好生鐵和熟鐵的比例,就能夠製作出不同含碳量的鋼;同時,用這種方法,效率提高,鋼的產量同樣更高,也就成為了南北朝乃至日後朝代主要的冶煉方法之一。】 【而大量鋼鐵的生產,也是南北朝乃至隋唐甲騎具裝產生的條件之一。】 明朝,洪武年。 畢竟灌鋼法早已有之,明朝的君臣們對此並不太在意。他們很快抓住了這段話中對他們最關鍵的內容:“不同含碳量的鋼”。 “也就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