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要有遠大眼界和格局(第2/3 頁)
“宋神宗為了提拔王安石舉薦的李定,不惜連換三個阻撓聖旨下發的知制誥,強行透過了聖旨。”
“宋仁宗一朝宰相有二十三個,每個宰相的任期都非常短,只要一有宰相被彈劾,趙禎就把人罷免掉,以避免鞏固相權帶來的威脅。”
“還有秦檜這廝滿朝文武彈劾他的不計其數,但他偏偏屹立相位二十年不倒。”
“這些都足以證明大宋體制還是皇權主導。”
“所以實際上宋朝皇帝的權力非常大,皇權從未被架空過,南宋時期朝堂往往分為主戰與主和兩派,然而事實上不管是主戰還是主和,主動權一直捏在皇帝手中。”
“秦檜早期是個堅定的主戰派,但主戰派在朝堂上沒地位,為了迎合趙構,就必須成為主和派。”
“趙構是個腦殘,滿腦子想跪地求和,他就提拔秦檜,打壓岳飛。因此秦檜雖然罪有應得,但跪在嶽王廟前的人更應該是完顏構這條土狗才對。”
“還有蔡京早期是個能臣干將,修水利、設立了居養院、安濟坊和漏澤園,改革了一定製度,受到了民眾的讚賞和擁護。但宋徽宗不喜歡良相,就喜歡奸相,就把蔡京逼成了六賊之首。”
“我倒不是給蔡京秦檜洗地,因為他們並沒有堅持自己的初心,那群士大夫也不是什麼好東西。但從政治角度來說,這難道不是宋徽宗和完顏構的問題嗎?一些沒有遠見的愚蠢君王,領導一群只知道維護君主專制計程車大夫,一起愚弄百姓,出賣國家利益來換取苟延殘喘,這個國家不滅亡就沒天理了。”
趙駿直言不諱道:“所以總結來說,要想國家強大,就必須有遠大眼界和格局,同時也需要一群有遠見的精英官僚,以宋朝趙家皇帝那群傻缺的尿性,想讓他們代代出有遠見的雄主,把手下的臣子們全都打造成精英官僚,你覺得可能嗎?”
一席話語結束,所有人都若有所思了起來。
很多人都說,如果宋朝皇帝想觸動士大夫利益,會遭到落水的下場。
實際上不盡然。
因為宋朝皇權比人們想象中的要大得多。
在兵權上,透過兩府中的樞密院牢牢把控,讓將不知兵,兵不知將,防止武將帶來的威脅。
政權上透過三司分散相權,只保留政事堂,讓宰相擁有行政權,讓三省主官基本不參與政事,同時財政歸三司所有,權力相互制衡。
這樣政務、財政、軍政等權獨立分開,相權難以獨攬,使得大權繫於皇帝手中,形成了宋代獨有的“二府三司”制度。
所以北宋時期,發生過兩次大規模士大夫利益受損的改革,就是“慶曆新政”與“王安石變法”,都沒有給皇權帶來威脅,只是士大夫牴觸消極不配合,讓兩次改革破產而已。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北宋是封建社會皇權比較強盛的時候,整個北宋都沒有出現過像明朝張居正這樣真正的權臣,直到南宋加大相權,才有大量權相誕生。
趙駿認為宋朝雖然經貿發達、商業繁榮,有了資本主義萌芽的趨勢,但宋朝的統治階級缺乏遠見,過於把持權力,自然很難能夠推動工業發展。
然而他在眼睛看不見的情況下,完全沒有意識到此刻宋朝的這群君臣正在陷入沉思當中,整個交談會場上,都展現出一片沉默。
這種沉默讓趙駿覺得有些不舒服。
他在等人回應。
哪怕是瓦扎木果或者格拉尼瑪這兩個槓精反駁自己一句話也好。
可偏偏誰都沒有說話,就像是都啞巴了一樣。
這讓趙駿很是不安。
於是在這種沉默持續了幾乎有那麼兩三分鐘之後,他開口打破僵局道:“怎麼,我哪裡有說得不對嗎?”
還是沒有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