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難的初中學生的父母達到了70%以上,高中學生的父母竟達到了。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孩子越大,父母越會覺得自己越難以“掌控”,這一切來自應試教育所形成的巨大的壓力,對未來的憂慮、親子關係的惡化,於是茫然感、無助感、緊張感成了家庭中四處瀰漫的文化。
2008年上半年,我到山東濟南某校做家庭教育的報告。這所學校是當地的名校,學生的父母大都是大學的教授、政府官員和成功商人,平時有不少所謂的成功人士會對學校和班主任的工作有些不以為然,在家校溝通方面情況欠佳。那天也不是休息日,學校通知的是晚上六點半開始做講座,很多家長是一下班就餓著肚子從全城各處趕來的,六點半之前,人就全部到齊了。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大家就在燈光昏暗的操場,坐在孩子的小方凳上聽講座,無人說話、接電話、出去方便或早退。後來學校的老師說為了這次講座,校領導都捏了一把汗,生怕這些家長也像平時一樣不給學校情面,中途人走了太多,讓講座者難堪。我說,其實我在全國各地的家庭教育講座,聽眾的認真程度都比較相似,大家作為學生的父母,都是心懷憂慮的人,在很多家長“不給情面”的背後,恰恰是一種對自己孩子成長的深度關切,只不過有時候由於諸多因素,這樣的關切表現得有失分寸和理性。作為學校當然也要充分地理解作為深度焦慮一代——“深焦一代”——學生父母的處境。
父母改變 孩子改變 卷二(2)
你擔心過孩子會自殺嗎
但是,我們既憂懼於孩子的未來,卻往往漠視、迴避他的現在,比如也是在這所學校,我來做報告之前,對學生和學生父母做了一個問卷調查,學生問卷中有個選項是:“你想過自殺嗎?”“你曾經傷害過自己的身體嗎?”學校出於種種顧慮,在徵求部分家長和教師意見之後,把這項內容都刪除了,主要原因,還是擔心這樣的問題會“誘發”學生的自殺傾向和自我傷害行為,我們真的諱疾忌醫啊,我們在嚴峻的現實面前寧願把眼睛閉起來,好像你看不見這件事就不存在,你聽不見這件事也不存在。據不完全統計,在中國,平均每天就有560人自殺,每分鐘就有一人自殺,每年自殺身亡者達到20餘萬人,佔全世界自殺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其中,15 歲至34歲的青壯年自殺已佔到青壯年死亡的第一位,中學生中想到自殺的有23%,有自殘行為的也超過20%,同時自殺行為還有不斷往低齡蔓延的趨勢,同時農村窮困地區特別是留守兒童的自殺現象也在加劇。其實還有什麼問題比生命問題更重要呢?還有什麼問題比孩子健康、樂觀地活著更重要呢?我們如果既憂懼孩子的未來,卻漠視現在,同時又把父母自身的各種憂懼變成對他現在的增壓,那麼對青少年而言,確實會使他生活在各種可怕的危險之中。
每個父母難道不應該每天都關心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與精神健康嗎?不要讓孩子的“學業”完全遮蔽了我們的眼睛,不要以為孩子“讀書階段”學業就是他的第一要務,不要以為自己的孩子就“沒事”,災難總是落在別的地方。有些“乖孩子”“好孩子”往往會出大事,看似突然,實則在它萌芽階段,父母太不重視,太不當一回事了。
我們可能連改錯的機會都沒有
現在再回到前面父母認為教育子女要比從事自己的職業工作更難這個話題上來。
這個“難”,其實也說明中國今天的父母對子女教育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是責任感使人憂慮和沉重,是責任感使父母們發現孩子教育一旦出了問題,你根本無處找“替罪羊”,就是有替罪羊也於事無補,因為養育孩子的責任本來就在父母身上,孩子出了問題,首先要從父母身上找原因,同時我們還發現,由於大多數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我們大概連改錯的機會也沒有,連補償的機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