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張鳳城(第1/2 頁)
天啟三年六月,袁可立又命東江總兵毛文龍,自統麾下八千馬步精銳,從鎮江、湯站一路進擊建奴。
此外,又有朱家龍從千家莊出擊,王輔從鳳凰城進軍,曲承恩出兵昌城,易承恩直搗滿浦……
在多股明軍的合力之下,明軍 “復地自金州至永寧堡、旅順、岫巖、蓋州……湯站、鳳凰城並鎮江一帶,計地千有餘裡。”
沒過多久,袁可立又設計策反了投降建奴的劉愛塔,趁機夜襲金州,收復了旅順、紅嘴、望海、永寧等要地,收復了遼南海島疆土千餘里,使得遼東的膏腴之地失而復得。
時曰,“四衛已空其三,沿海四百餘里之地奴盡棄之而不敢據,所餘者酉虜千人而已。”
金州、旅順、復州、永寧等地的收復,開闢了遼東戰場的新局面,使登萊、旅順、皮島、石城、寬靉等地連為一條弧線。
對建奴形成了一道向前延伸的屏障和包圍圈,如此一來,不但解除了建奴對山東半島的軍事威脅。
也令大明在遼東的千里海疆重新得到整固,形成了對建奴的海上軍事封鎖,加重了建奴戰略物資的緊張狀況。
起用袁可立可謂是天啟帝的最英明的決定,袁可立巡撫登萊,替大明奪回了遼南。
而遼南的局勢改變,又盤活了整個遼東的局勢。
在大明收復了遼南之後,大明由原來的節節敗退喪地失城,轉為了以攻代守收失地。
但好景不長的是,天啟四年因為黨爭,大批的清流相繼遭罷。
袁可立也被迫捲入黨爭,而被去職。
袁可立去職後,沈有容在朝中沒有依靠,於是也決定隨袁可立去職。
自此,毛文龍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援和節制。
天啟五年,遼東邊事再度告急,袁可立以“廷推”再入兵部。
但沒過多久,袁可立又因為文官集團與閹黨的黨爭,被逼迫致仕。
袁可立致士三年後,毛文龍被袁崇煥矯詔殺害,而在毛文龍死後的三個月後,居然發生了大明與建奴交戰以來,建奴首次兵臨北京城下的己巳之變。
己巳之變的三年後,失去主帥的原毛文龍所部東江兵發動了登萊兵變。
即孔有德叛亂,原本在孔有德兵變之初,孔有德麾下只有600多人,是很難成大氣候的。
可山東當地的軍隊戰力低下,與孔有德的叛軍作戰時,明軍一觸即潰。
導致孔有德所部叛軍越打越多,後來孔有德率領叛軍殺到了登州,在耿仲明的配合下,登州城被攻破。
登州失陷後,叛軍共俘獲了官軍7000人,繳獲了戰馬3000匹,餉銀10萬兩。
此外還有紅夷大炮20門,各種西洋炮300門。
在拿下登州城後,叛軍不斷的攻打登州周圍的地區,與大明的軍隊多次激戰。
在作戰之初,叛軍多次擊敗了明軍,但當時的大明還是有一定國力的。
到了崇禎六年,明軍就在與叛軍的作戰中佔據了優勢。
最後孔有德、耿仲明只好放棄了登州城,乘船走海路投奔建奴。
在孔有德投奔皇太極之時,帶著大量的火器、大炮以及工匠。
其中還包括了徐光啟的弟子孫元化,皇太極對這些工匠十分的重視。
自此建奴也擁有了一支能夠製造火炮的工匠隊伍,大明對建奴在火器方面的優勢開始逐漸消失。
到了最後,建奴在火炮上的優勢,甚至超過了大明。
而自孔有德投降建奴之後,袁可立苦心經營的登萊防務徹底崩盤,得知訊息的袁可立心力交瘁,於家中逝世。
而在此之後,大明對建奴的戰事,也開始陷入了巨大的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