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第1/2 頁)
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家風對老杜的影響。杜審言對作詩與書法很自負,老杜首先認真學習的也正是這兩個方面。大曆元年(766),杜甫臥病夔州,寫過一些自傳性的敘事詩,講述了他從幼年學詩起,歷敘漫遊齊、趙,洛陽失第,長安十年,經安、史之亂到滯留巴蜀的生活。如《壯遊》中有一段為:
三、 杜甫(2)
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
歷來人們都把杜甫的詩歌看成歷史的見證,所以杜詩有&ldo;詩史&rdo;一說。《新唐書&iddot;文藝傳&iddot;杜甫傳贊》雲:&ldo;(杜)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l;詩史&r;。&rdo;後來清人仇兆鰲在《杜詩詳註》序言中總結說,宋人稱杜甫為詩史,明人稱杜甫為詩聖;稱詩聖是因為杜甫立言忠厚,可以垂教萬世也。杜詩&ldo;詩史&rdo;的價值,已毋庸贅言,但杜詩之所以號稱&ldo;詩史&rdo;,並非他一開始就立意寫出史詩,他更多的從個人的經歷中去感受時代的變遷,所以較早賦予杜詩&ldo;詩史&rdo;的《本事詩》說:&ldo;杜(甫)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l;詩史&r;。&rdo;可見孟棨等人認為,杜詩之所以為&ldo;詩史&rdo;,首先還是把他個人的經歷全面展示出來了。他的詩歌,即使是詩史,也是他個人眼中的歷史。這些歷史,首先是老杜個人的歷史。
從《壯遊》詩中,我們可以瞭解老杜童年的相關資訊。比如他七歲就開始寫詩,後來杜甫又在《進雕賦》中說&ldo;自七歲所綴詩筆,向四十載矣,約有千餘篇&rdo;。看來,老杜還是有心人,把他七歲的作品都用心地儲存下來了。九歲的時候,杜甫開始練習書法,不過這時他臨摹的不是他祖父的字,而是唐初書法大家虞世南的字型,因為在《贈虞十五司馬》中,詩人明確地說&ldo;遠師虞秘監&rdo;‐‐如果這句詩不是老杜臨時胡謅用來吹捧糊弄對方,那就說明老杜明顯對祖父的書法缺少信心,因為虞世南剛好是學王羲之的,而祖父杜審言又聲稱可以做王羲之的老師。大約在十四、五歲左右,老杜就經常出入考場了。考試成績如何呢?老杜沒有誇耀,估計是沒有值得炫耀的地方。他所得意的是當時的文壇名宿都很器重他,在另一首自我推薦的詩篇《奉贈韋左丞二十二韻》中,老杜有些誇張地說大才子李邕請求與他見面,王翰希望能夠把家搬到他的隔壁做鄰居,即&ldo;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rdo;。這兩句詩如果倒過來解讀,可能更接近事實,可以確定的資訊是老杜曾經拜訪過李邕、王翰,大家可能認為老杜有潛力,會成為班固、揚雄那樣了不起的文學家。這種鼓勵的話語,我們經常在各種傳記中見到,大致是百發一中,老杜總算沒有讓他們看走眼。
天寶十四載,四十三歲的杜甫在長安進獻《奉西嶽賦》,在表文中他介紹自己&ldo;少小多病,貧窮好學&rdo;。從各種材料來看,詩人肯定是&ldo;貧窮好學&rdo;的。至於&ldo;少小多病&rdo;,似乎也是事實,只不過當是嬰幼兒期間的事情了。在杜老寥寥無幾的墓誌銘中,有一篇情真意濃的《唐故萬年縣君京兆杜氏墓誌》,主人公是他的二姑。杜甫的母親,在生下他不久之後就與世長辭了,杜甫的哥哥也很小夭折了,這個苦命的&ldo;杜二&rdo;‐‐他排行第二,李太白寫給他的詩歌就名為《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只好寄養在他二姑家中,他的繼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