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部分(第3/5 頁)
來,葉昊天的講經也變得相對容易了很多,只聽他從容闡述道:“持戒能使我們散亂的心獲得安定。不論行善斷惡,不論離苦得樂,戒都有決定性的作用。
佛家看來,人在世間,其地位之高下,不在於他的種族是否尊貴,色相是否莊嚴,更不在於擁有多少財富,而是在於他有無崇高的德行,有無修持的佛心。一個沒有戒、定、慧的人,縱使他富可敵國,外表端嚴,在佛看來,與禽獸相差無幾!相反的,一個能夠嚴守淨戒,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就算他地位卑微,沒什麼見聞,依舊可尊為人間勝士,值得每個人敬重!“
聽到這裡,忽有一人從臺後遠遠的地方站起身來,大聲反駁道:“持戒是對人性的束縛。佛教的戒條那麼多!礙手礙腳!好好的‘自由人’不做,偏偏找來戒繩,把自己綁得死死的,這種事我們大和民族做不來!也不屑做!”
葉昊天定睛一看,發現說話的竟然是手下敗將木谷虛,看來他前日輸棋所受的重創已經無礙了,只不過覺得沒有面子,所以才作得那麼遠。
葉昊天左手拿著佛磬,右手握著監天尺。以尺輕擊佛磬,發現隨著節奏的高低起伏,竟能自稱曲調,儼然是一首《大悲咒》 。
他心中高興,口中說道:“木谷先生所言乍聽似乎有理,然而實情並非如此。先生以為戒律是一種束縛,用一種煩惱的心來對待佛的戒律,這種心態首先是不正確的。
受戒律有很多好處。戒律其實是佛對我們無明眾生一種最好的保護。如果我們不殺生而護生,自然能健康長壽;不偷盜而佈施,自然能發財享受富貴;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節。自然家庭和諧美滿;不妄語而讚歎他人,自然能獲得善名美譽;不喝酒而遠離毒品,自然身體健康,智慧清明。
佛陀曾經說過:“有戒的地方就有光明。有戒的地方就等於有我在。‘隨著大家的修持,漸漸地一路行來,才能體會出守戒的莊嚴與神聖,感覺到守戒的清涼與自在,才知道佛當時制戒的苦心!”
這段經文雖然長,卻有美妙的佛曲貫穿始終,因此臺下坐著的人都聽得很舒服,彷彿從又悶又熱的黃梅雨季來到了涼爽的中秋,全身三萬六千個毛孔無一處不爽快,就連木虛谷也沒有繼續反駁,而是若有所思地緩緩坐了下去。
臺上的老僧卻如受重創,手足筋肉不由自主地跳個不停,又痛又麻的感覺始終壓抑著他,令他幾乎想跳下高臺趕緊逃走。
葉昊天奏完一曲,又接著演奏了一曲《晨鐘暮鼓》,同時接著講經:“戒如明月,月亮代表了清涼、幽靜,同時也代表了光明與智慧。明月在暗夜中放出皎潔的清輝,指引夜歸人一條明路。戒也是如此,一個持戒嚴謹的人,絕對不會去做傷天害理的事,不會去傷害他人,造成別人的不便。謹守淨戒的行者身上必散發出一股莊嚴、清涼的芳香!”
這時,臺下一直傲然端坐的足利義滿忽然發難:“你說了這麼多,不過是說加強修持,做個好人而已。要做謙謙君子,貴國的儒家似乎比佛教還好,為何還有那麼多人信奉佛教?我關心的不是做什麼君子,而是如何才能提高功力!作為武士,沒有功力一切都是扯淡!”
聽了這些話,臺下本已安靜的眾人再次躁動起來。
葉昊天加強了功力催動監天神尺,將尺中凝結的上百億的佛心和儒家的浩然正氣散發出去,把整個下鴨神社都籠罩其中,同時朗聲答道:“修佛與修儒並不一樣,修佛講究的是佛心,修儒則追求儒功。戒和世間的善行也有很多差別,平常的善行你只有去做了才有功德,不做就沒有。而你得到戒體之後,只要不犯戒,即便吃飯、睡覺也一樣在增長佛心,因為持戒本身就是佛果之一,是戒、定、慧三佛果中層次較低的部分。
佛心能夠轉化為功力!和尚不練武而功力高強,菩薩個個法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