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頁(第1/2 頁)
前一陣子曾寫過往事的回憶,沒有按照順序寫,只是想到什麼寫什麼,不符合現代讀書人的思維,人們讀書是為了陶冶情操,為了提高自己的認識理解人與社會的能力,從這一點上看我真的還需要實踐,光有理論上的知識還不能構成人生的最高的境界。
陶冶情操,會使人改變舊的人性的惡與懶惰。書是思想的精髓,涉獵者可以讓心靈得到升華,一個人的作為與思想會在寫作中暴露無遺,也是寫作者的本意,這點無可厚非,每一個人都會用不同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心靈與思想的境界的。而我的寫,只是日記式的寫心態與心情,為寫的圓滿我經過長期的書寫訓練。
我受到了主觀能動性興趣的驅使,才一直堅持下來,投入情感與時間的精力,而讓我不得其門而入變得孤獨了,這種生活方式,讓我不適應了一陣,熟悉了一個階段,也就慢慢地接受了。
我這人平時不善於思考問題,只在寫的活動中才能夠靜下來思考,於是養成了寫隨筆的跳躍式的思維,符合心路而不符合寫作的實際要求,長期的磨礪,養成的習慣思維,所以寫的思維邏輯不嚴謹,也沒構成縝密的銜接關係。
我知道我需要改變這樣的寫作方式,不知道如何下手,進一步改正和訓練寫作,列出條款圍繞題目展開寫,還是那種隨心所欲的寫。
第104章 第 104 章
一百零四、讀書才曉得義理
我養成了寫一寫停一停,才思枯竭了,就去找源泉,去讀些書開闊眼界與思路,透過了閱讀不僅有了感受,也有了寫作的源泉,所以我才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近期讀過了些國學之類的書,讀到了:五十知天命這樣的語句。令我感受頗深,情緒受到了影響,頗有些自我意識感受上的悲觀,因為我也快要到這樣的年齡了,孔老夫子的學問學說思想充滿了深奧的道理,是位中國歷史上的聖人。
聖人講述著社會的禮儀道德觀念來規範社會。孔夫子本人的人生經歷,按照現代人的擇業觀:聖人三十創業,創立了私人學校,就已經立業於教育。而他老人家的成功之路是在於人不分貴賤在一個學校讀書,開創了歷史先河教育理念,先進於時代,甚至於超越了時空觀,讓後人效仿。
聖人又提倡因材施教,又具體化了教育方法,很深人類的歡迎。孔夫子的主張,是教化於民眾,讓人懂得禮義廉恥來把人與獸區分開來,形象地對君子與小人進行了解釋。人不懂得廉恥,怎麼可以做人做事,為國家效力呢?這是從統治者的角度來衡量和考慮問題。同時聖人認為人是有區別的,人的能力有大有小,應該分為三六九等,如何去處理這樣的關係呢?提出了君與臣,父與子,夫妻等的從屬關係學,在社會的活動中並且進行了一系列的論證,讓人和社會應該去遵循這些關係與規律。
不過孔夫子也提倡憑藉能力吃飯的問題,天命所授予的地位是不可以改變的,說天命是有一種神奇的力量,人的能力是不可以改變現狀的學說。
孔夫子自創立私塾,開始了一次人生旅行,帶著自己的團隊,周遊列國,十四年的時光中,沒有得到官位,最終放棄了為民的那種主張,回到了家鄉繼續他的學問。
如作為凡夫俗子,應該遵循天命,出生的地位、環境條件高貴卑賤便已經註定了人的一生,這樣就不得不帶著宿命的觀點處世,做應該做的事情。
不過書中的觀點又持有異議地說:世界上的事物是可以改變的,但是父子之間的關係永遠也不會改變,這是鐵的亙古不變的事實。當然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夫唱婦隨規範了夫妻從屬關係的行為。並把其它的之間的關係,君臣關係也變成父子關係一樣來對待,下級服從上級要忠誠老實,永遠效忠於某人的帝王將相之說的權術。
透過讀書慢慢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