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頁(第1/2 頁)
蔡東藩先生在他的大作《兩晉演義》中,記述到這一戰時,譏笑慕容永白白的身經百戰,怎麼連這麼簡單的埋伏之計都沒有防備?不過,蔡先生可能多少有點低估了慕容永,沒有設身處地的想過慕容永當時的情況:當時,西燕倚為長城的太行山天險已被後燕軍突破,西燕軍已經屢戰失利,連曾扶保自己稱帝的刁雲和慕容鍾都當了叛徒,西燕處境已極其困難。慕容垂的本事,眾人都是知道的,在這種情況下,各方面均處劣勢的慕容永恐怕不會認為自己有打敗後燕軍的把握。但仔細琢磨,這裡面好象還有一線生機,慕容垂已經很老了,如果萬一能在戰場上把他打死,則西燕仍有可能得救,那樣即使戰敗也是值得的!(歷史上軍隊取勝,但主帥陣亡的例子還是有些的,如特拉法爾加海戰中,英國海軍幾乎全殲了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但英軍主帥納爾遜陣亡),所以,當他在戰場上見到慕容垂時,便不顧一切地發起了衝擊,誠所謂:拼了命,是九死一生;不拼命,是十死無生(當然,可能死的慢一點),豁出去了!
攻克長子
不過,根據簡單的機率學我們就知道,在&ldo;九死一生&rdo;這種狀態下,&ldo;死&rdo;才是正常情況,實際上也確實沒發生非正常情況,西燕軍大敗,而慕容垂仍然活得好好的。受南路軍大捷的影響,後燕北路軍也取得進展,西燕晉陽守將慕容友聽到西燕在臺壁大敗的訊息,嚇得丟下晉陽城而逃,北路軍因此不費吹灰之力取得晉陽城。
六月,慕容垂指揮後燕大軍到達西燕都城長子外圍,慕容永已無力再戰,想突圍投奔後秦。他的侍中蘭英反對說:&ldo;當年,石虎攻打龍城,太祖皇帝(慕容皝)先也是屢敗,但他堅守城池,不言放棄,終於轉敗為勝,奠定帝國的大業。如今,慕容垂已是一個七十老翁(按實歲算,慕容垂本年六十八歲),身體又不好,經受不了戰場的辛勞,不可能長期留在這裡對付我們。我們只要嚴守城池,拖下去,後燕就會退兵的。&rdo;慕容永聽了此言,又恢復了一點兒自信心,決意堅守。
堅守的同時,慕容永緊急派使臣前往東晉和北魏求救。派往東晉的,是他的兒子常山公慕容弘,西燕王子帶著一枚玉璽呈獻給東晉的雍州刺史郗恢作為信物。郗恢接到告急後上奏朝廷說:&ldo;慕容垂如果吞併了慕容永,將更為強大,成為國家的大患,不如讓兩賊並存於世,相互攻打,我們才有機會將他們一網打盡。&rdo;東晉朝廷認可了他的建議,晉孝武帝下詔命青、兗二州刺史王恭,豫州刺史庾楷出兵,救援西燕。但晉軍行動緩慢,慕容永擔心晉軍不來,又派他的太子慕容亮前往東晉,充當人質。但慕容亮在從長子突圍中遭到後燕軍的攔截,在高都(今山西晉城縣東北)被後燕徵東將軍平規擒獲,沒能到達東晉。
同時,接到慕容永求救的北魏主拓跋珪也決定出兵救西燕。八月,拓跋珪命陳留公拓跋虔為主帥,將軍庾嶽為副,率騎兵五萬(這個數字可能有所誇大)南下救西燕。陳留公拓跋虔,是此時北魏首屈一指的猛將,如果製作遊戲的話,是個武力值至少在95以上的人物。他是拓跋珪叔叔拓跋紇根的兒子,拓跋珪的堂弟,少年時便有雄壯英勇的名聲,據說他常嫌尋常的兵器太輕太小,太不順手,所以他用的槊都是特製,別人用不了,臨陣之時,常常一槊將敵人貫穿,舉在頭頂縱騎猛進,見到的敵人無不驚懼。有一次,他把槊插到地上,佯裝退走,過來的敵人想把槊拔出來,竟沒人能夠拔出來!他在遠處引弓放箭,一箭竟能洞穿兩、三人(有點誇張,但《魏書》就這麼寫的),嚇的敵軍一鬨逃散。在以往拓跋珪的歷次交戰中,他總是率最精銳的騎兵,作為北魏軍的矛頭,無堅不摧。
但此時晉陽已被後燕軍慕容瓚攻佔,攔住了北魏軍南下的道路,拓跋虔部只推進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