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第1/2 頁)
苻堅本來打算召開一次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來達到統一共識、積極進取的目的,現在的結果卻如此不如人意,如果前秦帝國有tv的話,不知如何報導此次會議?掃興之餘,苻堅宣佈散會,只把最親信的弟弟苻融留下來商議。對他說:&ldo;自古以來,君王真正決定大事時依靠的不過一兩個重臣,其餘人的紛繁議論,徒然使人三心二意,現在我就和你共決此事。&rdo;一般家族式企業嘛,只要家裡人一條心就行了。可惜連這個弟弟都讓他失望了,苻融也是反對派:&ldo;如今伐晉有三大難處:一是違逆天象,二是晉國無隙,三是我士卒久戰疲憊。凡勸阻主上南征的人,都是忠臣,陛下應該採納。&rdo;之後,更進一步說:伐晉沒有必勝的把握,而且現在鮮卑人(自然是指慕容氏了)、羌人(姚氏)、羯人(不知道指誰)布滿京畿,他們都是國家的仇敵,只讓太子苻宏率數萬老弱殘卒留守京城,一旦變生肘腋,悔之何及。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而且我們的國家本是戎狄,東晉雖然弱小,但卻是中國的正統,不會滅亡。
以在下看,苻融的諫言,正好在無意中刺痛了苻堅內心深處的隱憂,就是那句&ldo;國家本戎狄也&rdo;。竟然連苻融這樣的人,都會認為中國的正統在東晉,那其他的人就更不用說了。前秦帝國的核心民族氐人,即使在五胡中,也是人口稀少(此時可能僅多於羯人,而且還是因為羯人遭到過種族清洗),文化較為落後的一族。苻堅成為前秦之主後,在王猛的輔佐下,推行了大規模的漢化改革,再加上大規模的統一戰爭,這些事業都是需要相當數量的各級人材的,而文化相對落後的氐族,並沒有能力提供這樣大數量的人材儲備,因此到其他民族中尋求人材,就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
說不清苻堅是因為有了包容異族的心胸,從而成就偉業,還是為了成就偉業,從而有了包容異族的心胸。要從異族中選拔人材,首選自然是文明程度最高,人口最多的漢人了,但儘管苻堅以博大的胸懷,儘可能地一視同仁和禮賢下士,但除了王猛這個特例外,他很難得到其他漢族士人對他的效忠。
當初王猛指揮大軍滅前燕後返回長安時,苻堅加授他新職:都督中外諸軍事。王猛辭讓說:&ldo;丞相擔負治國重任,太子太傅地位尊崇,尚書令事務煩多,司隸校尉工作繁重,都督中外諸軍事執掌國脈,還有承受詔命的中書監和散騎常侍等職。臣同時兼任文武,管理眾多雜務,即使是伊尹、姜尚、蕭何、鄧禹那樣的古賢也難以獨立擔當,何況是臣這樣的庸才?&rdo;但苻堅不準,回覆說:&ldo;聯要一統天下,除了你,還有誰可以倚靠?你不可辭相位,正如聯不能辭天子。&rdo;這段話,既可看出他對王猛的器重與信賴,也可以看出,他手下既能幹又可以完全信任的人才,其實是不多的!
苻堅對漢人士人的籠絡一向不遺餘力,只是也一向收效甚微。晉太元四年(公元379年)四月,秦軍攻克魏興(今陝西安康),俘虜魏興太守吉挹,苻堅想將他留用。不想吉挹閉口不言,絕食至死。苻堅大為感嘆:&ldo;周孟威(周虓)不屈於前,丁彥遠(丁穆)潔己於後,吉祖沖(吉挹)閉口而死,為什麼晉國會有這麼多忠臣啊?!&rdo;後來被他派去勸降晉軍的原晉襄陽太實朱序就更不用說了。其實東晉的大臣們,對司馬家皇帝的平均忠誠度即使不是歷史上最低的,但起碼進倒數前五名是一點問題也沒有!所以東晉歷史上才會沒有一位皇帝能掌實權,大大小小的叛亂層出不窮,最後劉裕的篡位如同石子落進流沙河,連個泡都不冒就輕而易舉地完成了。
不過漢族士人們雖然不怎麼忠於司馬家的皇帝,卻普遍忠於華夏的正統,這一點甚至連王猛都不例外,所以在臨終前強調東晉是正統,請苻堅不要加兵於晉。不僅是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