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第1/3 頁)
1981年7月,陳文成從美國回臺探親。那個年代的海外學生,對島內的反對運動都多少有些支援,陳文成回臺後,就因為曾從海外捐款給《美麗島》雜誌而被警備總部約談。
這裡解釋一下什麼是警備總部,這是個幾十年來讓臺灣人聞之色變的機關。警備總部全稱是警備總司令部,其實從國民黨在大陸時期就有這個機關了。在臺灣戒嚴時期,警備總部擔負治安、民防、動員任務,併兼管出入境管理事務,部分角色與今天的警察類同,但其權力又遠遠凌駕於警察之上,可說是當時時空下所產生的不符體制而出現的怪物。因其業務可說是包山包海,再加上在當時那種背景下,警備總部的業務深入民眾生活各層面,嚴密監控著人民的一言一行,在&ldo;寧可錯殺一百&rdo;的統治心理下,也製造了不少冤案。其實,這有點兒類似秘密警察機關了。
我爸回憶說,當初帶他去某個地方喝茶的,大概就是警備總部的人。過去臺灣有句很有名的俗語: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小警總。可見&ldo;警總&rdo;對臺灣人民心理造成的壓力及影響。
回到正題,陳文成遭警總約談隔天后,被發現陳屍在臺大圖書館旁。國民黨當局起初說他是&ldo;畏罪自殺&rdo;,但陳文成實在沒什麼自殺理由。而過去只要國民黨一說是&ldo;自殺&rdo;,民眾久而久之已經培養出一種敏感‐‐這其中肯定有什麼貓膩。
因為陳文成是美國公民,而臺灣那幾年的人權記錄在國際上又一直不怎麼好,所以這件事連美國國會都被驚動,派了陳文成的同事及驗屍官來臺。一切都指向陳是生前遭凌虐並灌毒致死,一般認為是警總乾的,但結果還是不了了之,兇手也找不到,當時的政府也沒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因此成為懸案之一。
但這件事的影響,使大家開始注意到了海外留學生特務的問題。臺灣稱其為&ldo;職業學生&rdo;,大部分都是領了國民黨中山獎學金離開臺灣去留學的學生,另外也負有監視其他學生的任務,打小報告。
1982
《楚留香》流行
在我上幼兒園中班的年紀,妹妹也跟著上小班了。她跟個拖油瓶一樣黏著我不放,害我都不能跟小朋友一起玩。一不小心把她給丟了,她又在那邊哇哇大哭。
我開始帶了一些小教材回家看,爸爸會幫我複習。有篇講蔣介石的小故事及文章,爸爸念給我聽,念著念著,他就叫我自己唸了。我接著念,彷彿聽到爸爸嘴裡發出&ldo;哼&rdo;的一聲。
到現在我都還記得這事。所以啦,那時候總是聽爸爸他們在討論政治,蔣介石來蔣經國去的。一天,我也突然說:&ldo;那個蔣介石……&rdo;爸爸一聽大驚:&ldo;小孩子不要亂學。&rdo;
1982年,影響臺灣社會最巨大的不是政治事件,而是港劇《楚留香》的播放。這是第一部正式引進臺灣電視臺的港劇。在那個只有三個臺的年代,這部劇居然創下70的超高收視率。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每到《楚留香》播放的禮拜六晚上,街上的人都空了,店也都關了,計程車索性也不跑了,通通都回家看《楚留香》。
也難怪,當初臺灣電視劇的水準實在太爛。以早期臺灣的武打劇來說,拍攝非常粗糙,全是簡陋的棚內景。這還不算,比如插個幾根茅糙,一個人蹲在糙旁,追兵就看不到他(請自行想像舞臺劇的風格)。好不容易要到武打的高潮了,但出手前,都邊互繞圈邊廢話一堆,講個十來分鐘後,真正交手僅花三秒鐘,真是讓人看了好心酸。所以《楚留香》一播出,大家簡直被那精美的製作、流暢的劇情所征服。之後,大量港劇被引進,只要有一個臺播港劇,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