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頁(第1/3 頁)
不過這通常是臺北等大都市人的經歷。這種看似溫馨的夜晚,可能是一些偏遠山區或沿海地區民眾生死存亡的關頭。小時候總是很希望颱風大一點兒,因為那樣就可以放颱風假,若是在電視上看到臺北市出現在停止上班、上課的名單裡,那簡直就跟中獎一樣高興。而許多都市的上班族也喜歡颱風假。有時前一天晚上宣佈隔天放假,結果隔天發現根本沒風沒雨,甚至還出太陽,這一天,百貨公司及電影院的生意一定很好。
但是隨著年紀越來越大,越來越懂事,就會覺得寧願不要放這種假,只要颱風造成的災情越小就好了,因為那些偏遠地區的災情是我們都市人無法想像的。颱風造成的另一個影響是菜價一定會上漲。倒不一定是菜都被淹爛了,更多時候是一種預期心理造成菜價在颱風前或颱風後都會上漲。
靠天吃飯的農漁民最可憐。有時候農民的菜還沒有收成,颱風一來通通泡水,算是這一季的成果都沒了,血本無歸。漁民更慘,尤其是一些沿海養殖業。許多電視機前的觀眾都會覺得他們怎麼這樣不自覺,颱風那麼危險還跑到海邊,到時候還要別人去救。其實這些養殖戶當然知道危險了,搶收老早就從颱風前開始了,但一定是收不完,搶收到最後一刻,還是隻能眼睜睜看著這些心血被大海吞沒。
在颱風時,另一些比較無辜的人是登山客。每次颱風,總有當局出動直升機或部隊搜救登山客的新聞,大家就會不慡,覺得這些人真是不知好歹,颱風來了還跑去登山,還要出動搜救隊伍,浪費社會資源。其實像臺灣這種多高山的環境,登山隊一進山裡都是一兩個禮拜,這一兩個禮拜就夠颱風從形成到一直撲到臺灣了。登山隊也夠無辜,出發前可能根本不知道會有颱風,颱風一到臺灣他們就被困在山裡了。
另外,在新聞極度綜藝化、sng車遍地跑的臺灣,颱風來時也是記者表演的好時機。記者非要展現出颱風嚴重的一面,就身涉險境,看起來越危險越誇張就越能吸引眼球,所以之前有記者如考拉般攀在下面淹了水的電線桿上播報。前幾年還有個記者,在水淹及胸的地方現場聯機播報,看起來災情好嚴重,結果畫面後方突然一個民眾騎著腳踏車就這樣飄過去了,觀眾恍然大悟,原來他是蹲下來播報的。
2002
澎湖空難
代表臺灣的中華航空公司,在過去一直有個如詛咒般的&ldo;四年大限&rdo;,即華航每四年就會出現一次重大空難。這個都市傳說在2002年的華航澎湖空難後被廣泛傳開。那幾年,坐華航的飛機總是有陰影在。
2002年5月的一天,我正從午睡中蒙矇矓矓地醒來,一開啟電視就看到每一臺都在播報華航班機從雷達上失蹤的新聞,心想不妙,又出事了。果然,不久後證實這架臺北飛往香港的747客機,在空中解體墜海。唉……又是一場慘劇。
後來報告出來說,是這架飛機二十幾年前蒙皮損傷,而又未依標準程式維修,導致後來金屬疲勞在空中撕裂。倒黴的乘客,在這架老飛機脫手前的倒數第二趟航程中跟著送命。當時空難發生後也是陰謀論四起啦!什麼被隱形戰機撞到、隕石砸到、恐怖攻擊之類的。總之,全機罹難。
時間回到1998年,華航一架由峇裡島飛回臺北的空中巴士客機,在降落前欲重飛失敗,失速墜毀,機上所有人罹難,連帶幾間地面住屋也遭撞毀,地面也有人不幸遭殃。機上,當時到印度尼西亞開會的&ldo;中央銀行&rdo;總裁及一行官員全都罹難。事後,搜救現場可以說是一片混亂。那是臺灣sng剛開始流行的幾年,記者也搶在第一時間跑到現場播報,所以,當晚臺灣的觀眾就在晚餐時間看到空難現場,血淋淋的,一片混亂。甚至有屍體屍塊就掛在記者播報後方樹上房上的未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