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頁(第1/3 頁)
其實整個過程並不會覺得恐怖,反而有點兒期待挖出來看到的會是什麼。撿骨師傅終於挖出了一具有點兒破碎的枯骨,並一個個地拿了出來,稍微一用力,骨頭就碎成粉末,那時候我才領悟到,原來人死後是真的會變為塵土的啊!如果火化成骨灰了情況可能好一點兒,但最後也還是放進一個格子,永不能見天日。一想到人生的結果如此,就覺得一片空虛。
後來我換個角度想,那就儘量做些事證明自己曾經在這個時代活過吧!有時候我覺得雖然活在這個世上,雖然只是個無名小卒,但還是幸運的,尤其我們這一代人,不僅僅見識人類進入了第二個千年,而切下歷史的剖面來看,至少也經歷了兩岸變動得最劇烈的30年。
我們三十來歲這一代,處於臺灣由封閉到開放的變化過程。30年來一下子湧入各種不同的聲音,這也是需要時間去判斷的。今年正好也是大陸改革開放30年,隨著大陸逐漸開放,變化勢必會比臺灣還大,大家都會是參與其中的一分子,我們只能學著去聽別人的聲音,尊重並忍受別人不同的聲音。
2009
2009年,我的書《我們臺灣這些年》出版了……
這些文字,前前後後也改了近十次,每次都增刪了一些內容,終於成為各位讀者現在看到的這個樣子。當然,就在付梓之後免不了還會發現一些可以增加的內容,難免會有&ldo;哎呀!還可以再告訴大家某些事&rdo;這樣的遺憾。只能說,對於這本書,我仍然覺得不夠完美,似乎還有可以再改善的地方,再改動的慾望可以說是沒有停止過,但這樣下去是沒完沒了的,因此只希望如果大家夠捧場,我還有機會寫下一個30年時,再來跟個老頭一樣囉嗦個沒完。
所謂&ldo;三十而立&rdo;,不過看來我是還沒立起來就又趴了下去。在過了意氣風發的年紀後,不得不承認我跟芸芸眾生一樣,一點兒都不特別,我只能把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當做人生豐富的藉口。寫這一系列文章,算是為人生的這30年做個紀唸吧!就如同我一開始所說的,希望這些文字,能讓更多的人瞭解臺灣及臺灣人的想法,至少代表了我這一代的人,或者代表了某些群體。期待在兩岸劇烈改變中長大的這一代,慢慢成為社會中堅的年輕人都能學習尊重並理解對方,化異求同。這本書若是能有這些小小的助力,我就足感欣慰。
後記
兩岸的&ldo;70後&rdo;,都成長在一個變幻莫測、無比神奇的時代。
在我們成長的這30年裡,歷史的洪流一次又一次地摧擊著兩岸:1975年,蔣介石逝世;1976年,毛澤東逝世;1978年,蔣經國力排眾議提出&ldo;臺灣十大建設&rdo;,直接推動了臺灣經濟騰飛;同一年,鄧小平開啟了令世界震驚的&ldo;改革開放&rdo;,改變了內地幾代人的生活走向;1979年中美建交,大陸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兩岸關係進入新時代……回想自己的30年成長曆程,跟大多數人一樣,我常常覺得在這&ldo;偉大的時代&rdo;裡自己似乎太過平淡。然而仔細回想,我個人的命運早已如一葉小舟,順著時代的大潮在順勢往前激流。人在船上,常常覺得自己沒動;時代感召著我們的生活,我們卻常常渾然不覺。這也是我動筆寫這本書的原因之一。
而更重要的原因卻在於,我這些年工作、生活在內地,深深感到,兩岸的交流大多限於政治層面,兩岸民眾之間其實是相當陌生的,彼此都不太清楚對方這些年究竟有著怎樣的生活。我近幾年頻繁來往於兩岸之間,或旅遊或工作,每次在內地,總會有朋友問我各種各樣關於臺灣的事情,有些問題有時會讓我感到不適,而我的回答又往往令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