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第1/2 頁)
順治元年,加封孔子,行科舉。明年,定祭孔之例。順治三年,以滿文翻譯明朝的《洪武寶訓》(即朱元璋語錄,是明代的&ldo;祖訓&rdo;),世祖御製序言,頒布天下,表示要與天下共遵明代的祖訓。這些舉動,不啻象徵滿洲已向華夏曆代開國之君看齊,要繼承由秦、漢以來延續至宋、明的&ldo;正統&rdo;,而不是像一些&ldo;夷狄&rdo;勢力那樣,僅僅試圖用武力去顛覆華夏傳統。近代以來關注政治制度的史家,如錢穆、雷海宗等,曾說過,二千年中國的政府權力(或曰政治上的主流意見)在大部分時間實都由士大夫群體掌控,絕非簡簡單單一句&ldo;獨裁&rdo;(君主專制與獨裁大有區別)可以概括。錢穆甚至說,中國的傳統&ldo;一向是偏於法治&rdo;的,中國社會亦&ldo;早已是一個平等的社會&rdo;。法治、平等云云,可以討論;士大夫治國則是極有見識的判斷。自陸賈對劉邦說了一句&ldo;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乎&rdo;,歷代有識帝王無不心領神會,認識到&ldo;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rdo;這種無賴態度是行不通的,於是,不管是舊貴族還是小流氓,只要打了天下,九五之尊都不得不與熟讀詩書計程車大夫們&ldo;共治之&rdo;,而不敢但憑一己私意任性胡來。而士大夫之所以成為中國歷史上一種最主要的政治勢力,則在於他們不但在制度建設上具有專家的技能,而且能夠集體出狀證明政權的合法性。他們之所以能夠提供合法性,則在於他們所遵信的儒家之道。對於儒學以及儒學代言人‐‐士大夫在制度化和合法性方面所起的作用,孟森有一句極精闢的評價:&ldo;中國歷代草昧時之陋態,經儒家以六經為標幟,以孔子所舉之堯、舜為歸極,乃漸入於國家之正軌,此所以為萬世師表也&rdo;;世祖開國即引入儒學,無疑就是對這個評價的讚許。當然,此應歸於攝政王多爾袞,蓋世祖時尚年幼,軍令政令具出諸多爾袞也。多爾袞於&ldo;草昧&rdo;之時,即究心於意識形態,並在軍國大事上堅決貫徹儒學原則,其見識遠高於當時諸公矣。多爾袞雖於身故後被世祖打倒,到了高宗(乾隆)朝,還得為他平反昭雪,此亦其光輝終不磨滅之一證。
儒學對滿清立國及其八旗制的影響,既已略述,然八旗制之式微變質,猶有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清軍入關,初期兵力自以八旗兵為主,但是,時間一長,地域更廣,則區區十八萬旗兵,實在不敷呼叫。要逐一追剿明帝後裔在南方建立的流亡政府,要維護各佔領區的社會秩序,防杜民間騷亂,非有更多兵力不能為功,於是,綠營興焉。然欲述綠營,先得介紹漢軍。
漢軍者,何謂?曰:漢人組織而成之旗也。入關前,明軍中向滿洲投降的漢人,自成牛錄,不與滿人混同,滿語稱為&ldo;烏真超哈&rdo;(其意為重兵)。清太宗秉政初期,將漢人牛錄編為一旗,後因歸順漢人數量漸增,遂於崇德七年分編為八旗。至此,清國武裝力量便分為三大支: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前謂十八萬旗兵,則包括滿、蒙、漢共二十四旗言之。清軍入關,碰到兵力不敷呼叫的困難,而關內明軍望風而靡,降者甚眾,當其時收編降人成軍,令其作戰駐防,正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清帝不就說過:&ldo;自古漢人逆亂,亦惟以漢兵剿平,彼時豈有滿兵助戰哉?&rdo;且既已設立漢軍,那麼,將這些降軍編入各旗,更為便捷。可是,入關後,這些降軍卻被組織成另外一支軍隊‐‐綠營,而不令補入漢軍,其意何居?
吾國向重資歷,滿、蒙、漢三種八旗,建立固有先後,待遇因有差別。在清代帝王心目中,滿洲與己同族,且共同草創大業,自是第一等臣民。蒙古人曾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