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一章 慶曆十一年,回京(第2/4 頁)
。
但事有緩急輕重,有些事情可以著手進行,有些卻是百年大計,急躁不得。
因此還是要一步步來。
關中的弊端在於目前生態環境沒有恢復過來,無法承載那麼多人口,只有把生態環境治理好,才能解決關中凋敝的問題。
不過還有另外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道路修好,儘快通火車。
因為關中生態環境差,時常遭遇旱災,有嚴重的糧食危機,導致人口一直提不上來。
譬如《資治通鑑》記載,唐中宗景龍三年,“關中飢,米鬥百錢。運山東、江、淮谷輸京師,牛死。”就能知道關中缺糧問題有多嚴重。
但如果道路修好,有火車和漕運把糧食送到關中去,那麼就能解決糧食問題,從而可以直接自內地抽調人口遷徙關中。
這種情況在古代非常常見,最著名的就是湖廣填川,人多了,那麼很多事情自然也就能很快辦到了。
慶曆十一年一月,過完年後趙駿從關中北上,至延安府,繼續視察當地環境問題。
他原定計劃是視察了永興軍路,然後再去秦鳳路看看,包括蘭州、青塘等地,最後再北上至銀川,前往寧夏看看西北現在的情況。
結果還在半路上,連秦鳳路都還沒到,就在二月上旬的時候聽說了張士遜病逝的訊息。
老頭終究是沒熬過去年的冬天,在年底病逝了。
嚴格來說朝廷並沒有打算讓趙駿回去,畢竟他還在巡視,當初王隨病逝的時候,他正在第一次巡視天下,同樣沒有讓他回來。
這次只是告訴他這個訊息。
但伴隨張士遜病逝這個訊息的還有另外一件事——李迪也到了病入膏肓的時候,估計撐不了多久。
考慮到李迪是自己的小弟,在政制院中與夏竦充當自己的左膀右臂,再加上李孝基的關係,不回去送老頭最後一程實在說不過去。
因此趙駿也只能取消了去秦鳳路和寧夏的計劃,在半路上回程。
好在如今大部分地方都已經巡視結束,兩年的行程足夠他走完大半個大宋,目前也就只有秦鳳路和西北沒有去,倒也不能說半途而廢。
隊伍當時已經在環州,臨時又南下回關中,隨後於慶曆十一年二月下旬坐船順黃河而下,向著汴梁而去。
正是春天,春暖花開,黃河還沒有到汛期,水位不高不低,因為要保證趙駿的安全,船隻航行速度很慢,而且都是沿著河岸行走。
結果就是雖然日夜兼程,卻也花了差不多十多天的時間才總算是抵達了汴梁。
這個時候都已經三月上旬。
從黃河汴口到開封那一段的汴河上游船隻少得可憐,以前這裡是漕運上游,主要是為關中輸送糧草。
然而關中破敗,商業活動漸漸落幕,之後成為了河北永濟渠與汴河的航道。
但大宋這些年開挖了滑州到汴梁的水渠,造成沒有人願意繞遠路去汴河上游再去汴梁,使得汴河慢慢衰落,雖然談不上衰敗,但也比不上往日興盛。
陽春三月,天氣日益回暖,甚至略微有些炎熱。
趙駿站在船頭,身邊李孝基額頭滿是汗水,據進奏院的吏員來報,李迪已經幾乎到了彌留之際,也不知道能不能撐到他們抵達。
晌午時分,兩岸原本的青山翠綠慢慢變成一望無際的平原,接著還能看到大量的森林地貌,村莊田園棲息。
更遙遠的東南方向,一座浩大宏偉的城池映入眼簾,首先看到的就是城外的高樓大廈。
一棟棟大樓拔地而起,街道縱橫,水泥馬路上時不時能看到腳踏車和黃包車在上面溜達,甚至附近很多地方都有電線杆,電線連著各家各戶。
“沒想到我出去了兩年,汴梁就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