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家庭管理缺失下未成年人的管理(第1/3 頁)
一、引言
未成年人是社會的未來與希望,他們的健康成長關乎著整個社會的穩定與發展。然而,當下卻存在著一部分令人揪心的現象,一些未成年人因家庭管理缺失,出現了不去上學、法律意識淡薄等諸多問題,即便派出所等相關部門介入,也常常面臨諸多無奈與困境。深入剖析這一現象背後的緣由,探尋有效的解決途徑,已然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社會課題。
二、家庭管理缺失的表現及影響
(一)忙碌與忽視
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很多父母為了維持家庭生計,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他們每天早出晚歸,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寥寥無幾,對於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日常的行為習慣以及心理狀態根本無暇顧及。比如,有的孩子在學校已經出現了多次逃課的情況,老師多次聯絡家長,可家長卻總是以工作忙為藉口,沒能及時去和孩子溝通、瞭解情況,久而久之,孩子覺得自己被父母忽視,對上學也就越發沒有了積極性。
(二)教育觀念偏差
部分家長秉持著錯誤的教育觀念,一種是過度溺愛孩子,對孩子的任何要求都無條件滿足,無論對錯,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逐漸養成了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點,缺乏規則意識,不想受到學校規章制度的約束,自然就容易產生厭學情緒,不想去上學。另一種則是完全放任自流的態度,認為孩子的成長應該順其自然,對孩子缺乏必要的引導和規範,使得孩子在成長道路上如同脫韁之馬,肆意妄為。
(三)家庭關係不和諧
家庭中父母之間頻繁爭吵、感情不和,甚至走向離異,都會給未成年人帶來極大的心理創傷。他們會在這樣動盪不安的家庭氛圍中變得敏感、焦慮、缺乏安全感,內心的負面情緒無法得到有效的排解,進而將這些情緒發洩到學習或者社會交往中,出現逃學、在外面惹是生非等情況,而且也很難建立起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
家庭管理的缺失,使得未成年人在成長的關鍵階段失去了最重要的引導力量,導致他們在行為、心理等多方面出現一系列問題,而這些問題又會進一步影響他們對待學習和社會規範的態度。
三、未成年人因家庭管理缺失產生的心理分析
(一)歸屬感缺失與尋求關注
當家庭無法給予未成年人足夠的關心和愛護時,他們內心深處的歸屬感就會遭到嚴重破壞。在家庭這個本應最溫暖的地方都感受不到自己的重要性,他們就會透過一些極端或者反常的行為來試圖引起外界的關注,比如故意在學校違反紀律、不去上學等。他們潛意識裡覺得哪怕是被老師批評、被同學議論,也好過在家裡被完全忽視,這種扭曲的尋求關注的方式往往會讓他們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他們自己卻很難意識到問題所在。
(二)自我價值感的迷茫
未成年人正處於建立自我認知和探索自我價值的階段,家庭管理缺失,意味著他們缺乏來自父母的正確引導和積極反饋,無法從家庭中獲得對自己能力和價值的認可。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很容易陷入自我價值感的迷茫之中,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能做什麼,對未來沒有清晰的規劃和目標,從而對學習這種需要付出努力且短期內可能看不到明顯回報的事情失去興趣,覺得上學是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情,進而選擇放棄學業。
(三)心理防禦機制下的叛逆
面對家庭管理缺失帶來的心理傷害,很多未成年人會啟動心理防禦機制,表現出強烈的叛逆行為。他們對父母、老師等權威人物的教導置若罔聞,故意做出與要求相悖的事情,彷彿這樣就能證明自己的獨立和強大。例如,父母讓他們好好學習,他們卻偏要逃課去玩遊戲,這種叛逆其實是他們內心脆弱、渴望被理解和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