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孃親的嫁妝(二)(第1/3 頁)
樟木箱在火摺子的微光薄沐中晦暗不明。
時間也不容許燕紓細加檢視。
直接手指一點,催動意念,“收!”六個箱子瞬時被吸進了空間。
燕紓隨後將機關恢復如初,也全身隱入空間,並在雲祁山淺山地帶找到一個乾燥的大巖洞,專門放置箱子。
為了防備山中禽獸和蟲蟻蛇鼠進入損壞,她以空間之主的主控權,設下意念禁制,將巖洞完全隔離成一個獨立區域。
無論動物植物雷電火水露靄涉此輒止,僅能通風透氣不妨使用。
話說前世的經商種田文都不是白看的,空間的第一基本功能不就是儲物保險箱麼?但凡擁有空間,遇到什麼重要物什兒可得記得第一時間收入空間善存。空間盜搶險加持強迫症是必須的。凡是那些揣著空間不好好利用,把辛苦賺到的銀子給包子爹孃保管而被極品親戚弄(neng)走的,都屬於暴殄天物,棄文是毫不留戀相當果斷的。
空間的時間流速通常都與外界有比例差,裡面一天大約只相當於外界一個時辰。有的是時間從容處理。
燕紓不急不躁,開啟了第一個箱子。
什麼情況?
真想不到。
竟然是四口更小的木箱,每個小木箱裡整齊碼放著一餅一餅的陳年蒸青團茶。
一斤八餅的制式規格,餅面有龍鳳金紋,赫然乃是前朝末代御製的龍團鳳餅啊!
根據前身的記憶和茶事學識,燕紓瞭解到自己穿越來的這個時空屬於新開國三十年有餘的大真朝。
其國土疆域和地形地貌整體分佈與前世中華神州相比較,似是而非,各有不同;其文明發展程序近似前世正史的宋元時期,也是遊牧民族後真氏族建立了政權統治農耕文化先進發達的地區,但卻不象元朝那樣對原有的社會文明破壞極深,而是相容幷蓄前朝文化,同時減輕了對治下百姓的奴役和限制,鼓勵種田開荒、貿易經商。
以茶葉貿易為例,改革了前朝茶葉同鹽、鐵一樣由官府壟斷全部收賣,指定茶商購銷,不準私販茶葉的嚴苛法令,允許部分茶商在獲得官府核查頒發的“茶引”授權專賣憑證的前提下,還有一定量的自由交易權,量的多少取決於茶商對朝廷的貢茶和貢獻大小,以徵收高額的厘金稅費替代嚴防死守的禁令。因為茶葉商貿的利潤太過豐厚,與其腐賄勾授禁而不止,不如適當開放缺口,反而利於充盈新朝國庫。
說到此,順便提一下,燕家在前朝即為官府指定的茶商世家,在新朝又拿到了屈指可數的“茶引”和茶葉產地採購權,正處於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好光景。
相比前世明朝朱元璋對貢茶與茶法改革的一刀切,這裡的大真開國皇帝對茶務管理的態度更為審慎。或許是遊牧民族把茶作為生活必需品的那種尊重使然,正如流傳彌久的藏族古諺語“加察熱!加霞熱!加梭熱!”(意譯為“茶是血!茶是肉!茶是命!”),當朝既包容了前朝士大夫階層遺存的矯情茶藝文化,又提倡適合市井階層的日常茶飲消費。
貢茶政策上並不強行規定貢茶的形制,只限定了茶葉產地的貢茶額度,不加重官方渠道的茶貢負擔為限。另一方面,開啟了透過民間商業渠道採納貢茶的可能。
此外,由於大真統治階層自身即來自草原大漠,深刻體察依靠茶葉作為羈縻邊疆的手段,因此積極推動茶馬互市,引導內地茶商販運緊壓茶到邊地貿易換購,既供後真氏族留守在草原邊疆的部族生活所用,也讓那些邊境外番嚐到了茶葉的好處而欲罷不能。
再看茶葉的品類規制方面,這個時代已經區別為曬青、蒸青、炒青、烘青四種製茶法;形成了白茶、綠茶、青茶、黑茶四大茶類;磚茶、餅茶等緊茶與芽茶、條茶等散茶並存;泡飲方式也有煮、煎、點、泡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