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天長地久(第1/21 頁)
【帛書版】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與,故能成其私。
【通行版】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譯文】
天地永遠都存在。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的執行、存在不是為了自己,不因其他事物變化而變化,所以它能保持它的長久性永恆性。因此,有道的聖人讓自己行動位於眾人之後,可是他的思想和步伐反而走到了眾人的前面;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不自私,反而能夠成就自身嗎?
【註釋】
“天長地久”:這是對天地永恆存在的讚美。在這裡,“天長地久”不僅僅是時間的延續,更是一種超越時間的永恆狀態。
“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老子認為,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久存在,關鍵在於它們的無私本性。天地不以自己的生存為目的,而是默默地孕育和滋養著萬物。這種無私的精神狀態使得天地能夠超越時間的限制,實現長生。
“是以聖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與,故能成其私。”:老子進一步引申出聖人的行為準則。聖人應該效仿天地的無私精神,將自己置於次要的位置,先考慮他人的利益,這樣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和長久的生存。這裡的“退其身”和“外其身”並非指逃避或放棄自我,而是指放下私慾和私利,以更寬廣的視野和更高的境界去看待和處理問題。
“不以其無私與,故能成其私。”:這一句是對前面觀點的總結和昇華。老子認為,只有當一個人放棄私慾和私利,才能真正實現自我價值和長久的生存。這種無私的精神狀態不僅有助於個人的成長和發展,也有助於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接下來,我將從認識和理解世界、修身養性的指導、處事哲學的啟迪、道德修養的強調、科學創新的啟示、藝術創作的啟迪、生活平衡的追求、持續學習和成長的倡導、應對變化的智慧以及道德決策的指導等十個方面,探討這段話對現代社會的積極影響。
1、認識和理解世界
《天長地久》一句,源自老子《道德經》的深邃篇章,不僅揭示了天地長久存在的奧秘,更蘊含了深邃的人生哲理。這段話對我們認識和理解世界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和思考方式,引導我們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找到正確的方向。以下將從九個方面展開論述,探討《天長地久》如何積極影響我們認識和理解世界。
一、順應自然的規律
《天長地久》強調“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這告訴我們,自然界的執行遵循著一定的規律,萬物生長、發展、消亡都遵循著這些規律。因此,在認識和理解世界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尊重自然規律,順應自然的發展趨勢。
例如,在生態保護方面,我們應該意識到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對於地球的生存至關重要。如果我們破壞了生態平衡,就會導致環境惡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等一系列嚴重後果。因此,我們應該採取有效的措施來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二、保持謙遜和開放的態度
《天長地久》中提到“是以聖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與,故能成其私。”這告訴我們,在認識和理解世界的過程中,我們應該保持謙遜和開放的態度。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學習新知識、吸收新思想,不斷完善自己的認知體系。
例如,在科學研究中,科學家們總是保持謙虛和開放的態度,不斷提出新的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