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第1/21 頁)
【帛書版】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以其無以易之也。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故聖人之言云 ,曰:受邦之垢,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詳,是謂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通行版】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以其無以易之也。柔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聖人之言云:“受國之詬,是謂社稷之主;受國之不祥,是為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譯文】
天下間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但是它無堅不摧,沒有什麼能夠勝過它,替代它。弱勝過強,柔勝過剛,天下間沒有人不知道,但很少有人能做到。所以有道的聖人這樣說:“能夠承擔國家的屈辱,才稱得上是國家的君主;能為國家承受禍患的人,才配做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話好像在反說一樣。
【註釋】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以其無以易之也。\"
- 註釋:老子首先提到,在所有事物中,水是最柔弱的一種,但它卻能夠穿透和克服任何堅硬強大的物體。這是因為水的力量是無法被其他物質所替代的。老子透過水的例子來說明柔弱的力量有時比剛強更為強大。
\"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
- 註釋:老子指出,柔弱能夠戰勝剛強,弱小能夠戰勝強大,這個道理天下人都知道,但卻很少有人能夠在實際生活中去實踐它。這表明人們雖然理解了這個道理,但由於種種原因,如習慣、慾望或恐懼等,往往無法按照這個道理去行動。
\"故聖人之言云,曰:受邦之垢,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詳,是謂天下之王。\"
- 註釋:老子引用聖人的話來說明,一個真正的領導者或君王應該具備的品質。聖人說,能夠承擔國家的屈辱和困難,這樣的人才能成為國家的支柱;能夠承受國家的不幸和災難,這樣的人才能成為天下的領袖。這裡的“垢”和“不詳”分別指代國家的困難和不幸。
\"正言若反。\"
- 註釋:老子最後總結說,這些看似反常的話實際上是正確的言論。這裡的“正言若反”意味著,有時候正確的道理聽起來可能與常識相悖,但實際上它們揭示了事物的深層真相。
整段話透過對水的特性和聖人言論的引用,表達了老子關於柔弱勝剛強的核心思想,以及對真正領導者的期望。老子認為,真正的力量不是表面的剛強和威猛,而是內在的柔韌和包容。這樣的力量能夠承受和化解一切困難和挑戰,從而贏得最終的勝利。
接下來,我將從認識和理解世界、修身養性的指導、處事哲學的啟迪、道德修養的強調、科學創新的啟示、藝術創作的啟迪、生活平衡的追求、持續學習和成長的倡導、應對變化的智慧以及道德決策的指導等十個方面,探討這段話對現代社會的積極影響。
1、認識和理解世界
《<道德經>“柔勝剛、弱勝強”思想對認識和理解世界的積極影響》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以其無以易之也。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故聖人之言云 ,曰:受邦之垢,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詳,是謂天下之王。正言若反。”這段出自《道德經》的內容,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智慧,對我們認識和理解世界有著積極且深遠的影響。
一、“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以其無以易之也”的啟示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以其無以易之也。”老子以水為喻,闡述了柔弱勝剛強的道理。水,至柔之物,卻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