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故乘兵相若,則哀者勝矣(第1/23 頁)
【帛書版】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吾不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禍莫大於無敵,無敵近亡吾寶矣。故乘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通行版】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譯文】
用兵的人曾經這樣說,“我不敢主動進犯,而採取守勢;不敢前進一步,而寧可後退一尺。”這就是說,雖然有陣勢,卻像沒有陣勢可擺一樣;雖然要奮臂,卻像沒有臂膀可舉一樣;雖然面臨敵人,卻像沒有敵人可打一樣;雖然有兵器,卻像沒有兵器可持握一樣。禍患再沒有比輕敵更大的了,輕敵就要喪失“三寶”。所以兩軍相對,滿懷悲憤的一方必勝。
【註釋】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吾不進寸而退尺。\" - 意思是說,在用兵的時候有這樣一種說法:我不敢主動挑起戰爭,而是被動應戰;我不願意前進一寸,寧願後退一尺。這裡的“為主”指的是主動發起攻擊,“為客”則是被動防禦,“進寸”和“退尺”分別代表了微小的前進和大幅度的後退。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 - 這就叫做行動時不顯露行動,抵抗時不伸出手臂,手持武器卻不像是持有武器,這樣就達到了無敵的境界。這裡的“行無行”指的是行動時不被人察覺,“攘無臂”意味著抵抗時不顯得強硬,“執無兵”表示即使拿著武器也不顯得威脅,“無敵”指的是沒有對手或者無法被擊敗。
\"禍莫大於無敵,無敵近亡吾寶矣。\" - 最大的禍患就是達到無敵的狀態,因為無敵往往會導致我們失去寶貴的品質。這裡的“禍”指的是災難或不幸,“無敵”在這裡指的是自滿和驕傲,“亡吾寶”表示失去了重要的品德或價值觀。
\"故乘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 因此,當雙方軍力相當的時候,那些心懷悲憫的一方將會取得勝利。這裡的“乘兵相若”指的是雙方的軍隊力量相等,“哀者”指的是那些心懷同情和慈悲的人,“勝矣”表示取得勝利。
整段話表達了老子關於戰爭和用兵的哲學觀點,他認為最好的戰略是避免戰爭,即使不得不參與,也應該採取低調和謹慎的態度。老子強調了謙虛、悲憫和不炫耀武力的重要性,認為這些品質是在戰爭中取得勝利的關鍵。同時,他也警告說,過於自信和無敵的心態可能會導致失敗和損失。
接下來,我將從認識和理解世界、修身養性的指導、處事哲學的啟迪、道德修養的強調、科學創新的啟示、藝術創作的啟迪、生活平衡的追求、持續學習和成長的倡導、應對變化的智慧以及道德決策的指導等十個方面,探討這段話對現代社會的積極影響。
1、認識和理解世界
一、謙遜與敬畏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吾不進寸而退尺。”這開篇之語,傳遞出一種謙遜與敬畏的態度。在面對世界時,我們不應盲目主動出擊,而應謹慎地以客自居,不貿然前進一寸,甚至願意後退一尺。這種謙遜並非懦弱,而是一種智慧的體現。
正如古人云:“滿招損,謙受益。” 當我們懷著謙遜的心態去認識世界,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從而不斷學習和進步。比如在科學研究領域,牛頓曾說:“如果我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頓的偉大成就並非源於他的驕傲自滿,而是他對前人知識的尊重和謙遜學習,進而推動了物理學的巨大發展。
在人際交往中,謙遜的人更容易贏得他人的尊重和友誼。一個總是自以為是的人,往往會讓人敬而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