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物無棄財,是謂襲明(第1/19 頁)
【帛書版】善行者無轍跡,善言者無瑕謫,善數者不以籌策。善閉者無關鑰而不可啟也,善結者無繩約而不可解也。是以聖人恆善救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是謂襲明。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乎,大迷,是謂眇要。
【通行版】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恆善救人,故無棄人;恆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譯文】
善於行走的,不會留下痕跡;善於言談的,不會在言語上留下任何破綻;善於計數的,不用籌碼也能計算;善於閉守的人,沒有門閂別人也無法把它開啟;善於捆縛的人,不用繩結別人也無法解開。因此,聖人經常挽救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經常善於物盡其用,所以沒有被廢棄的物品。這就叫做內藏著的聰明智慧。所以善良的人是不善的人的老師,不善良的人又是善良人的尺度。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愛惜他的借鑑作用,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大大的糊塗。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註釋】
1. “善行者無轍跡,善言者無瑕謫,善數者不以籌策。”
- 這句話強調了“無為而治”的思想,指出那些行動得體、言語恰當、計算精確的人,並不依賴外在的工具或形式來彰顯自己的能力。他們的行為自然流暢,無需刻意留下痕跡;他們的言辭清晰有力,無需華麗辭藻來修飾;他們的計算準確無誤,無需藉助計數工具來輔助。
2. “善閉者無關雎而不可啟,善結者無繩約而不可解也。”
- “關雎”在這裡指的是門閂,用來比喻封閉的狀態。這句話進一步闡述了“無為而治”的理念,指出那些善於保守秘密的人無需鎖具就能確保事物的安全,那些善於結綁的人無需繩索就能使事物牢固不可解。這體現了一種超越常規的能力和境界。
3. “是以聖人恆善救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是謂襲明。”
- “襲明”指的是繼承或延續光明、智慧的狀態。這句話指出,聖人(即智者)總是善於救助他人,從不放棄任何人,也不浪費任何資源。他們的智慧和德行如同傳承的光明,永遠不會消失。
4. “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
- 這句話表明,無論是善人還是不善人,都可以成為聖人(智者)學習和成長的物件。善人可以作為榜樣和導師,引導我們走向善道;不善人則可以作為警示和借鑑,幫助我們認識和改正錯誤。
5.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乎,大迷,是謂眇要。”
“眇要”在這裡指的是微妙而重要的要點。這句話強調了謙虛和自省的重要性。即使一個人知道很多道理,如果他不珍惜自己的老師,不珍視學習的資源,那麼他仍然可能陷入迷惑之中。真正的智者會珍視每一個學習的機會,不斷自我完善。
整段文字強調了“無為而治”、“自然和諧”和“謙遜學習”的重要性,告誡我們在生活和修行中要遵循自然法則,不斷學習和成長,以達到更高的智慧境界。
接下來,我將從認識和理解世界、修身養性的指導、處事哲學的啟迪、道德修養的強調、科學創新的啟示、藝術創作的啟迪、生活平衡的追求、持續學習和成長的倡導、應對變化的智慧以及道德決策的指導等十個方面,探討這段話對現代社會的積極影響。
1、認識和理解世界
《道德經》這一章以深邃的哲理闡述了“善行無轍跡”等五個“善”的境界,強調了“善人”的品質和價值。本章內容不僅豐富了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