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第1/20 頁)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矣,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惟弗居,是以弗去。”
【通行版】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
天下的人都能認清美好的事物,就顯露出醜來了。都能認清善良的事物,就顯露出惡來了。因為事物都是互相對立而出現的,所以有和無由互相對立而誕生,難和易由互相對立而形成,長和短由互相對立而體現,高和下由互相對立而存在,音和聲由互相對立而和諧,前和後由互相對立而出現。這是永遠不變的——恆。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拒絕他們,生養了萬物而不佔有,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是因為不居功,所以功績才不會泯滅
【註釋】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矣,皆知善,斯不善矣。”這句話揭示了人類認知的相對性和對立統一性。在這裡,老子指出人們對“美”的認識是建立在對“醜”的對比之上的,同樣地,對“善”的認識也是基於對“惡”的判斷。這種相對性意味著美與醜、善與惡並非絕對獨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這種觀點體現了老子對事物對立統一性的深刻理解。
“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這句話進一步闡述了老子的辯證法思想。他認為,世間萬物都是透過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的關係來實現其存在和發展的。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先後等都是事物內在的對立面,它們相互作用、相互轉化,從而形成了事物的多樣性和複雜性。這種辯證關係不僅是事物發展的內在動力,也是宇宙萬物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基本法則。
“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在理解了事物的相對性和辯證性之後,老子提出了聖人的行為準則。他認為,聖人應該遵循無為之道,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祿,不強加於人,而是以自然無為的態度來處理世事。同時,聖人也應該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動來影響和教化他人,而不是空談理論。這種無為而治的理念體現了老子對於政治和社會治理的獨特見解。
“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惟弗居,是以弗去。”在這裡,老子強調了聖人對於事物成敗得失的淡泊態度。他認為,聖人在處理事務時,不刻意追求開始或結束,也不依賴於外在的成功或失敗。他們能夠超越這些表面的現象,洞察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正是這種超越和淡泊,使得聖人能夠長久地保持自己的智慧和影響力,不會因為外界的變化而失去自己的價值。
接下來,我將從認識和理解世界、修身養性的指導、處事哲學的啟迪、道德修養的強調、科學創新的啟示、藝術創作的啟迪、生活平衡的追求、持續學習和成長的倡導、應對變化的智慧以及道德決策的指導等十個方面,探討這段話對現代社會的積極影響。
1、認識和理解世界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的代表作,被譽為中國哲學的經典之作。它包含了豐富的哲學思想和人生智慧,對於我們認識和理解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將從九個方面探討《道德經》如何積極影響我們認識和理解世界,並結合具體事例進行論證。
一、道法自然:順應自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