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道之出言,淡兮其無味(第1/17 頁)
【帛書版】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曰:啖呵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
【通行版】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言,淡兮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譯文】誰掌握了“道”,天下的人們便會歸順他,並且不互相妨害,於是大家就和平而安泰、寧靜,不會勾心鬥角。音樂和美食,能夠讓過路的人都為之停步。道卻是淡而無味的,看它,看也看不見,聽它,聽也聽不見,而它的作用,卻是無窮無盡的,無限制的。
【註釋】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這裡用“執大象”比喻掌握或遵循“道”。大象因其龐大,常被用來比喻重要或難以把握的事物。“往而不害”意味著在遵循“道”的過程中,能夠避免傷害,保持和諧穩定。“安平泰”則進一步強調了這種和諧與安寧的狀態。
“樂與餌,過客止”:
這裡“樂與餌”指的是吸引人的事物,而“過客”則代表那些短暫停留、未能深入理解“道”的人。這句話表達了只有那些真正願意駐足並深入探索的人才能理解“道”的深意。
“故道之出言也,曰:啖呵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
這句話總結了“道”的特性和人們對它的認識過程。首先,“道”是超越感官體驗的,它不是簡單的味覺或視覺享受,因此說它“無味”和“不可見”。其次,“道”的價值在於它的實用性和深遠影響,而非短期的感官滿足,所以說它“不可既”,意味著它的價值無法完全透過一次性的體驗來衡量。
整段話透過對“道”的象徵性描述和對人們認識過程的反思,強調了“道”的深奧和超越性,以及對追求真理者的啟示和引導。
接下來,我將從認識和理解世界、修身養性的指導、處事哲學的啟迪、道德修養的強調、科學創新的啟示、藝術創作的啟迪、生活平衡的追求、持續學習和成長的倡導、應對變化的智慧以及道德決策的指導等十個方面,探討這段話對現代社會的積極影響。
1、認識和理解世界
《道德經》中的這一章節,以深邃的哲理揭示了“道”的本質和特性,對於我們認識和理解世界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以下從九個方向進行論證和舉例說明,以期深入探討這一章節對我們認識和理解世界的積極影響。
一. 道的無形無象,啟發我們超越表象認識世界
“視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這句話告訴我們道是無形無象的,它不可以直接被視覺或聽覺所捕捉。這啟示我們在認識世界時,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現象,而要深入探究事物背後的本質和規律。例如,科學家們在研究物質時,不僅關注其外在表現,更透過實驗和理論分析揭示其內在結構和相互作用機制。
二. 道的無為而治,引導我們理解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這裡強調了道的無為而治的思想。道透過無為的方式實現對萬物的引導和調控,使其和諧有序地發展。這啟示我們在處理事物時,應該順應自然規律,避免過度干預,讓事物按照其自身的規律發展。比如,生態農業的實踐者們,他們遵循自然規律,透過有機耕作等方式維護生態平衡,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三. 道的淡泊名利,教導我們正確看待人生價值
“樂與餌,過客止”,這句話提醒我們不要過於追求名利和物質享受,這些往往只是短暫的誘惑,無法帶來真正的幸福。道倡導的是淡泊名利的生活態度,讓我們能夠專注於內心的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