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人之生也柔弱(第1/29 頁)
【帛書版】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筋韌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者,生之徒也。以兵則不勝,木強則烘。強大居下,柔弱居上。
【通行版】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拱。故堅強處下,柔弱處上。
【譯文】人在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後身體就變得僵硬。草木生長時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後就變得乾硬枯槁了。所以堅強與死是同類的,柔弱與生是同類。因此,用兵逞強就會遭到滅亡,樹木粗壯就會遭到砍伐。凡是堅強的往往處於劣勢,相反,柔弱的往往能處於優勢。
【註釋】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筋韌堅強。\"
- 註釋:這句話描述了人類生命狀態的變化。人在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充滿了彈性和活力;而當人死去後,身體的肌肉會變得僵硬,筋骨則會顯得堅韌而不再有彈性。這裡的“柔弱”指的是生命的柔軟和可塑性,而“筋韌堅強”則是指死亡後的身體狀態。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 註釋:這句話將觀察的範圍擴大到了所有的生物和植物。它們在生長過程中都是柔軟而易受損傷的,這反映了生命的脆弱性和需要保護的特點。而當它們死亡後,就會失去生命力,變得乾枯和硬化,這是對死亡狀態下物質變化的描述。
\"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者,生之徒也。\"
- 註釋:基於前兩句的觀察,老子得出了一個結論,即堅硬和強大的東西往往是與死亡相關的,因為它們失去了生命的柔軟和可塑性。相反,那些柔軟細微的存在則與生命緊密相連,因為它們具有生命的特徵,如適應性和變化能力。
\"以兵則不勝,木強則烘。\"
- 註釋:這句話透過兩個具體的例子來進一步闡釋上述觀點。首先,用兵器的例子說明了即使是最堅硬的武器,也不一定能夠在戰鬥中取得勝利,因為過於堅硬可能意味著缺乏靈活性和應變能力。其次,堅硬的木材雖然能夠承受壓力,但在面對火焰時卻更容易被燒燬,這表明堅硬並不總是意味著更好的抵抗能力。
\"強大居下,柔弱居上。\"
- 註釋:這句話提出了一個對比,即在自然界和宇宙中,強大的力量往往位於較低的位置,而柔弱的力量則位於更高的層次。這裡的“居下”和“居上”不僅是指物理位置的高低,更是指在生命力和影響力上的相對地位。柔弱之所以能夠“居上”,是因為它代表了生命的活力和適應性,而強大則可能意味著固化和缺乏變化。
整段話透過對生命與死亡、柔弱與堅強的對比分析,傳達了老子的核心思想:柔弱勝剛強,順應自然,避免過度追求力量和堅硬,而是要注重內在的生命力和適應性。這種思想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接下來,我將從認識和理解世界、修身養性的指導、處事哲學的啟迪、道德修養的強調、科學創新的啟示、藝術創作的啟迪、生活平衡的追求、持續學習和成長的倡導、應對變化的智慧以及道德決策的指導等十個方面,探討這段話對現代社會的積極影響。
1、認識和理解世界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筋韌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者,生之徒也。以兵則不勝,木強則烘。強大居下,柔弱居上。”此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寥寥數語,卻蘊含著深邃的哲理,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認識和理解世界的道路,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獨特而深刻的世界觀和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