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第1/3 頁)
中國人最害怕、最不願意、最討厭、最不能容忍的事情,就是&ldo;分裂&rdo;。統一是一個宿命般的、帶有終極意義的中國文化,是考察所有治理技術的邊界,儘管統一本身並不能保證政治和經濟的發展,甚至連湯因比都無法確認統一到底是&ldo;目的本身&rdo;,還是&ldo;達成目的的手段&rdo;,不過他確定地認為:&ldo;大一統國家的成功崛起最終終結了&l;亂世&r;,親身經歷了這一過程的一代人對於大一統國家自然是無比嚮往、感激涕零。&rdo;7
任何選擇都有代價,統一也不例外。若將這個漢字組合拆解開來,&ldo;統&rdo;者&ldo;歸總&rdo;,&ldo;一&rdo;者&ldo;劃一&rdo;,這個詞的背後隱隱約約地站立著三個讓人望而生畏的&ldo;怪物&rdo;:集權、獨裁、專制。這似乎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你別無選擇。
兩個研究工具及兩個結論
在一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民俗紛雜的地區維持長期統一,是一項十分艱巨的工作,治國者必須在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分配和基本制度建設上有卓越的智慧,由此,我得出了兩個觀察和分析的工具。
首先是四大利益集團博弈法。我認為,發生於歷史以及當下的所有中國問題,都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產階層和無產階層,這四大利益集團互相爭鬥、博弈和妥協的結果。
四大利益集團格局圖
其次是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最獨特之處在於,我們是唯一保持了兩千年中央集權制度的國家,也是當今世界上前三十大經濟體中唯一保持這一制度的國家。這種中央集權、大一統的國家模式並非一日建成,它經歷了一個漫長、血腥和充滿探索的過程。對於專制者來說,想要維持集權統治,必須在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分配模式、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社會精英的控制模式以及與之相配套的宏觀經濟制度模式這四個方面完成制度建設。中國歷史上的眾多制度創新,從本質上來說,都圍繞著四大基本制度而展開。在前工業文明時期,它們分別呈現為‐‐
郡縣制度:為了保證帝國的穩定,在政治上必須保證中央的人事任命權,避免地方割據勢力的滋生;
尊儒制度:扼殺&ldo;百家爭鳴&rdo;的學術傳統,以實現全民在意識形態上的大統一;
科舉制度:透過公平的考試制度,將社會精英吸納到體制之內為我所用;
國有專營制度:在經濟上,實行重要資源的國營化壟斷,以控制國計民生。
中央集權與四大基本制度
這四個基礎性制度,如四根&ldo;支柱&rdo;共同支撐起集權政體的&ldo;大廈&rdo;,它們的共性就是追求各個利益集團在行為及思想上的一致性,維持&ldo;自上而下的控制&rdo;。歷經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這些制度日漸趨於精緻完善,在明清時期達到巔峰。如梁啟超所言:&ldo;中國為專制政體之國,天下所聞知也。雖然,其專制政體,亦循進化之公理,以漸發達,至今代而始完滿。&rdo;8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實在是大一統制度的&ldo;故鄉&rdo;。及至於近當代,中國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開始了艱難的現代化轉型,上述四大制度中的很多內容都發生了重大改變,但是,維持大一統、實行威權治理的基本理念無實質性更變,因此,制度創新的目標與手段依然共軌同轍,體現出鮮明的延續特徵。對於面向未來的中國變革,此乃最為嚴峻的命題之一。
本書正是沿著歷史的脈絡,以經濟制度的變革為核心主題,做一次跨時空的平鋪直敘。
在第一講和第二講中,我將